当前位置:铅笔小说>历史军事>霓裳铁衣曲> 第一百零八章 不缘曹司、特奉制敕

第一百零八章 不缘曹司、特奉制敕

王文佐唇角微微上翘,露出一丝冷笑,他没有开口回答,而是将目光转向刘仁愿和杜爽,在两人的脸上他看到了疲惫和厌烦,看来这家伙不是第一次说出这种蠢话了。

「那收回的土地将怎么处理?」王文佐问道。

「给该给的人!」扶余隆大声道:「血脉、姓氏、才能配得上这些土地的人!」

「你是指这些土地原有的主人?」王文佐笑道:「据我所知,他们当中大部分要么死了,要么就被送到长安去了!」

「如果要找的话,总能找到的!」扶余隆道:「王司马,相信我,百济国从始祖温祚王算起,已经存在了六百多年,大唐虽然兴盛,但也只有几十年历史!只有用我的办法,才能让这片土地长治久安!」

「哈哈哈哈!」王文佐终于忍耐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王司马,你笑什么?难道我说的不对吗?」

「对,很有道理!只是扶余隆你忘记了一件事情,你现在已经不是扶余国王,而是大唐熊津都督带方郡王,这里也不再是百济王国,而是大唐熊津都督府。如果你忘记了这点,我很乐意让你回忆起来!」说到这里王文佐已经按住了腰间的刀柄,目露凶光。

「三郎,不必说了!」刘仁愿喝住了王文佐,他目光转向扶余隆:「我想郡王很清楚自己的身份,用不着你来提醒他!」

「不错!」杜爽也起身,隔在了王文佐和扶余隆之间:「方才不过是些说笑,郡王殿下您说是不是呀?」

「小王才有些失言了,还请王司马见谅!」面对王文佐的威逼,扶余隆软弱的低下了头,他很清楚杜爽和刘仁愿虽然嘴上似乎倾向于他,但实际上还是站在王文佐一边,只不过不想撕破了脸最后不好收场罢了。

「扶余郡王!」王文佐沉声道:「你曾经去过长安,可知道渭河两岸最好的那些河滩地的田主是何人的吗?」

扶余隆愣住了,他也不知道王文佐为何突然问这个问题,只得摇了摇头:「不知!」

「当初太宗文皇帝从晋阳起兵,有三万豪杰***,这三万人便号称元从之众,定鼎长安之后,天子便将渭河两岸最好的河滩地都分给了这三万元从,以为酬庸,而非自己的宗室外戚,所以你当初在长安渭河两岸看到的那些田庄主人都是大唐的开国功臣。王篙他们当初在平定扶余丰璋之乱时立有大功,我酬以勋田是依照我大唐先例,你要夺去他们的勋田,这就是要撬动大唐熊津都督府的根基?」

「本王并无此意!」扶余隆强笑道:「方才那般说也只是为了百济能够长治久安,若有不对的地方,还请王司马海涵!」

「那就最好!」王文佐笑道:「下官方才失礼之处,还请郡王海涵!」

王文佐坐回原处,刘仁愿见状松了口气,笑道:「这样便好,这样便好。三郎,你素来多智,觉得此事当如何处置?」

「眼下我对于当时的情况还一无所知,还是先询问那王篙一番再说!」王文佐道:「不过说到底,高句丽未灭之前,新罗人也不敢和我们撕破脸大打,最多是在边境不断玩小动作,蚕食而已。行文事须有武备,照我看,还是应该先整顿一番兵事,接下来无论怎么做都不会错!」

「整顿兵事?」杜爽闻言苦笑道:「你这话倒是不错,可问题是各军都在屯田,而且他们现在一心想着回乡,根本无心打仗,不整顿都三天两头闹事兵变,整顿了还不闹翻天?」

「这倒也是!」王文佐点了点头,他来百济也有两个多月了,对当地唐军的情况也有几分了解,就一句话,师老兵疲,神仙难救。估计新罗人也对百济唐军的情况很清楚,才敢玩这么多小动作。

「那干脆就把当地这些百济豪强编练成团结兵吧

!」王文佐道:「反正他们过去几百年都和新罗人打惯了,换面旗帜继续和新罗人打也不难吧!」

「这也是个办法!」刘仁愿点了点头:「那三郎你打算什么做?」

「很简单,先在泗沘城组织一次围猎,让各家自己带人来,然后录入名册。这样就有了个底子,有事时依照名册点兵便是!」

「这怎么行!」杜爽笑道:「你这都是凭自愿,那能有几个兵?不行,不行!」

「第一次当然不会有多少人马来,反正来了的人就依照他们带来的兵马来发兵粮米便是,一人一马一年发十石粟米,布三匹,第二次肯定人就多了!」

「十石粟米,三匹布?这么多,你哪来这么多粮米发放?」杜爽一听急了:「百济人又不是傻子,怎么会信!」

「我只是打个比方,具体数字多少可以再商量嘛!」王文佐笑道:「至于粮米布来源,那就从各地田地加征好了,比如一亩地多加征一升,一丁一妇多加征半匹布!」

「这倒是个办法!」杜爽点了点头:「只是下面的官吏都是百济豪强,要想加征这些粮米估计又要打不少官司!」

「这个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王文佐笑道:「就将前来参加围猎的百济豪强分派到各郡去,让他们自己去征收兵粮米,关乎他们自己的钱袋子,他们肯定不会偷懒!」

听到王文佐的这个建议,刘仁愿和杜爽交换了一下眼色,刘仁愿低声道:「三郎,若是这么做的话,只怕会生出不少乱子来,后患无穷呀!」

「若是刘公觉得不合适,那就暂且缓行!让各郡先各自征发兵粮米便是!」

见王文佐没有坚持,刘仁愿点了点头,也许是官职升迁了的缘故,他逐渐感觉到王文佐这次从长安回来之后变了一个人,虽然对自己的态度依旧恭谨,但行事却果毅独断了许多。他曾经和杜爽私下里提到过一次,但杜爽却劝他莫要多言,原因便是朝廷已经授予王文佐倭国抚慰大使的官职,这可是一个使职。

用当时的政治术语来说,王文佐的倭国抚慰大使可谓是「不缘曹司、特奉制敕」。唐代正常的官吏选拔任用是有一定流程的,按照其归属被六部二十四司相应层级的官员举荐、选拔、批准、最后任官,流程分明,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官员和标准来筛选。但王文佐的倭国抚慰大使却是高层直接选人(皇后举荐,天子点名),不经过原有的选拔任用流程,自然也不受原有的六部二十四司的制约,自由裁量的权力也更大,这就是不缘曹司。而王文佐干完工作后直接向天子皇后报告,不对其他任何人负责,这就是特奉制敕。

这种使职在当时还很少见,王文佐可以越过三省直接向天子上书,无论是六部还是尚书省实际上都对其没有什么限制管理办法。后来随着使职越来越多,公元723年,唐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了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其具体的行政机构。等于是把负责执行的尚书省和原有的政事堂合并了,决策、执行大权重新集中在宰相身上,原有的三省六部制向二府三司制度过度,这样使职才重新被纳入唐代政府行政体系之中。

所以刘仁愿虽然是熊津都督府实际上的最高长官,品级也在王文佐之上,但依照当时的官僚制度,双方一旦意见不和,刘仁愿只能先上书给安东都督府,然后安东都督府再上书给兵部,然后再去中书省,中书省再给天子;王文佐却能直接捅到天子书案上,这种笔墨官司打起来,刘仁愿是输定了。只要不是傻子,自然不会给自己找不痛快。

王文佐商议完了,回到自己的住处,立刻叫来桑丘:「你亲自去一趟王篙那儿,那儿的情况搞清楚,然后回来禀告我!」

「遵命!」

「黑齿常之!」

「在!」

「你现在可以召集多少人马?」

黑齿常之想了想:「部曲族人加起来大概有五百人上下!」

「很好,你立刻召集人马!赶往王篙那儿,以为声援!免得让新罗人抢了先手!」

「遵命!」

分派完毕之后,王文佐才松了口气,在他看来这次事情其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自己接下来无论要做什么,百济之地都是根基所在,但问题是眼下自己手头的资源太少,很多想好的计划只能束之高阁。而新罗人的外部威胁,就给了自己一个大展拳脚的契机。但机会来了,接下来怎么做,做到哪里,那可就大有学问了。

百济的资源虽然有很多种,但粗略来说也就是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两种,人力资源简单的来说就是兵员和劳役,物资资源简单来说就是税收和专买专卖。对于王文佐来说,兵员的征发倒是简单,无论是被俘的倭人还是先前与他建立主从关系的百济新地主们,都能提供相当数量的士兵,加上从长安带来的两千人和旧驻守百济唐军中愿意跟随自己的乡党,数量上相当可观。但是要想这些军队有足够的战斗力,就要给予相当数量的报酬,这个报酬可以有多种形式:金钱、粮食布匹、乃至土地。如果做得好,将会形成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招募人马——击败敌人——获得报酬变强——下一次招募有更多人加入,如此循环。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谁来支付报酬呢?

铅笔小说 23qb.net

<=10目录+书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