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历史军事>蜀汉之庄稼汉> 第0734 红烧肉

第0734 红烧肉

在某只土鳖穿越过来之前,大伙吃饭的样子其实都比较难看。

特别肉食者,吃的都是带毛的生猪肉,反正就是腥荤不忌。

眼里只有那一亩三分地,手底下的奴仆越多——不管是两条腿的还是四条腿的——就意味着财富越多。

所以都喜欢隐瞒人口,官府来查询,一个两个连嘴边的血迹都不擦就摇头:“没有,我家没有人,人少得很,你莫得怀疑我!”

然后土鳖横空出山,对着大伙说:“你们的吃相太难看了,这点东西怎么够吃?”

于是他教大伙穿上好看又保暖的毛衣,脚下铺上精美的毛毯,然后让家里的厨子把猪肉上的毛褪干净,架锅,放油,放糖。

最后端上来一盘香喷喷的红烧肉。

大伙学他的模样,于是吃上比以前更美味的东西。

但总是有些人跟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吃上了好东西,还老是想着把以前带血带毛的生猪肉拿到桌上。

于是分裂就此产生了。

冯土鳖一拍桌子,骂道:“你特么的再这样老子就掀桌子了!”

于是不愿意改掉吃生肉习惯的李家大房,就这么被大伙抽掉了椅子,让他滚去角落蹲着吃。

冯土鳖这才满意地点头,说道:“要优雅!”

李慕现在就很优雅。

纤纤素手提着南乡特产出来的青瓷茶壶,倒入烧好的沸水,轻轻泛洗。

(注:不是后世那种著名青瓷,是古已有之的原始青瓷)。

洗壶后,再次倒入沸水,抹去茶沫。

封壶后,又用沸水浇遍茶壶。

分杯,分壶……

动作优雅,神情淡雅,雾气缭绕,茶香盈鼻,让她如同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

本是宁心敛神的品茶,坐在她对面的李家太公却是叹了一口气:“慕娘,此次会不会太过了?”

李慕没有回答,把茶杯端放到太公前面,自己又端起茶杯轻茗了一口。

然后这才淡然道:“太公,非我不仁,而是他们自有取死之道,难道怪我头上吗?”

李太公脸上现出些许的悲悯之色,“终是我们李家的宗房……”

李慕瞟了一眼太公,“太公欲立宗于平襄,觉得蜀中宗房强一些好,还是弱一些好?”

李太公咳了一声,脸上有些尴尬,“我只是担心你又要再背恶名罢了。”

李慕放下茶杯,冷笑一声,“我岂又不知此事之后,但凡与李家宗房亲近的,不知有多少人要戳我的脊梁骨?”

说到这里,李慕那绝美的脸上终于薄怒之色:“当初男君在街亭取得大捷,那十二郎随太公你前来,我难道未曾警告于他?”

“那时我就说过,这粮价之事,不要做得太过,哪知十二郎表面答应,可是待得知陇右大旱后,他又做了什么?”

交易所本就是为了大伙互市方便而设,能在上面挂牌的人家,少说也是一县里的首富人家。

不是说不让人赚钱,平日里只要粮价不上二百钱,自己都不会去管。

甚至在战时,还可以让粮食达三百钱一石。

即便是一百钱进,二百钱抛,那也能赚一倍。

更别说这几年蜀中的粮价一般都在一百钱以下,最多也就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才会略略过一百钱。

平日粮价超过了二百钱就可能有百姓开始饿肚子,超过了五百钱就可能有百姓被饿死。

这两条线是南乡统计局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统计,这才摸索出来的,被男君划了红线。

所以胆敢碰这两条线者,死不死不知道,但生不如死那是肯定的。

李家大房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所以这才被男君重点点名斩断了手。

“我被男君委以重任,看管南乡诸事,平日无不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否则一旦有失,身灭名毁亦不出奇。”

“那次提醒十二郎本就已经算是违背规矩,哪知大房那边,居然还越发地大胆起来,以为仗着李姓,就可以肆行无所忌惮。”

李慕愈说,声色越怒。

掌管南乡诸事以来,随着手里的权势越大,已经很少有人能让李慕显露出怒色。

但很显然,李家大房这一回,当真是让她有些控制不住怒气。

“大房要寻死,那我自会成全他们,免得后头再做出什么事,牵累到我身上。”

“同时还可以顺便震慑那些想要两头占便宜的人,让他们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此次不少人家参与了绞杀大房,并不是没有缘由的。

至少在早日平稳陇右局面上,那些人家的立场都是一致的。

陇右早日平稳下来,毛纺工坊才能早日开出来。

但大房又想要毛料,又想操旧业积累家财。

这不啻是只顾吸血不想干活,还想伸手摘果实。

换作以前的那些黔首苍头,可能没什么事,但能参与到工坊里面来的人家哪一个是好惹的?

没错,李家是蜀中数一数二的大族,但如今能和以前相比吗?

“如今不比以往啊!”

李太公感叹了一声。

就在蜀中李家的宗房轰然倒下时,远在东边的吴国武昌,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

建兴七年四月丙申,吴王孙权受百官所奏,命人在江边的高山立高坛,自己登坛受皇帝玺绶,即皇帝位。

同时在高坛上燃起大火祭祀天地、山川。

因祥瑞黄龙现,故改元黄龙,同时宣布大赦全国。

东吴群臣毕至,高呼朝贺。

四十七岁的孙权冠旒冕,着天子服,接受文武将臣之拜。

他坐在朝堂上,看着底下的众臣,心底终于升起一股志得意满的感觉。

十八岁初掌江东,二十六岁在赤壁大败曹操,三十七岁袭荆州,四十岁晋吴王,同时大败刘备。

到今日,终成帝业。

想到这里,孙权终于忍不住地高声大笑。

听到孙权的笑声,底下的众臣更是附和祝贺。

待群臣皆贺毕,孙权这才开口道,“朕能在今日登基,除父兄所遗基业,尚有一人居功甚巨。”

终于能公开自称朕,孙权只觉得有些飘飘然。

众臣还以为陛下是开始论功行赏,皆是竖耳倾听。

哪知只听得孙权却是说起了谁也想不到的一个人。

“周瑜周公瑾,助兄克江东之地,然兄遭恶贼所刺,彼时朕年纪尚浅,未能服众。”

“且朕当时仅居将军之位,礼节尚简,唯有公瑾以君臣之礼待朕,又多举众贤,这才有江东英才之盛。”

“当年曹操领百万之众,携平荆州之威,欲与朕会猎于江南之地,又是公瑾率江东将士败曹操于赤壁,保江东于危险之间。”

“故朕能有今日,功大莫过于公瑾。然公瑾英年早逝,不能见今日江东之盛,实是朕心中之憾。”

众臣中声望最高者张昭,当年与周瑜同受孙策之命,辅佐孙权。

此时听到孙权这般说,心有感触,便举笏站了出来,正欲褒赞孙权之德。

哪知孙权一看到张昭,亦是同时想起了当年之事,在志得之满之下,不禁笑道:“张公当年与公瑾共辅与朕。”

张昭一听,心里不禁感动,还以为孙权是在提周瑜之功后,想要称赞于他。

哪知孙权下一句却是说道:“但朕犹记得,建安七年时,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曾下书责令朕送质子。”

“当时张公身为重臣之首,却是久不能决,唯有公瑾一人,力争此事不可从。不然朕最终不过领一侯印,仆十数人,车数辆,马数匹,安得南面称孤?”

张昭听了,脸上露出有些难看的神色。

底下的众臣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然后又很快安静下来。

哪知孙权却是越说越上瘾,“当年曹操领军至赤壁,又是张公力主劝朕降曹操。若是彼时听张公之言,只怕此时已经在洛阳那里向曹贼乞食矣!”

有意劝孙权遣送,后面又亲自劝说孙权降曹操,乃是张昭所做出的最大错误决策。

也幸好当时有周瑜。

此时听到孙权居然在称帝之日当众提出来,张昭即便已经是皓首苍苍,却仍是老脸胀红,牙齿咬得格格响。

他抬头看去,只见坐在上头的那一位人主,早就不是那位向自己虚心请教的郎君,而是一位已经头戴天子旒冕的皇帝。

可能是他年老眼花,也可能是皇帝坐得太高太远,所以他有些看不清上面这位人主的表情。

感受到身后如火灼一般的目光,张昭知道所有人

铅笔小说 23qb.net

<=02目录+书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