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历史军事>蜀汉之庄稼汉> 第1304章 考验(二)

第1304章 考验(二)

第1304章 考验(二)

作为跟冯鬼王睡了这么多年的小狐狸,可能还没长出九条尾巴,但三五条总还是有的。

对冯某人心里的那点小九九,右夫人不敢说能全部把握,但猜个大概还是不难的。

在她看来,别看冯某人说得头头是道,实则根本就是没说出自己的主要目的。

费文伟又不是刚至尚书台,他在尚书台的这几年,堪不堪用,别人不知道,你一个录尚书事的大司马,难道还不清楚?

所以右夫人说冯某人在巧言令色,并不是无的放矢。

她转了转眼珠子,然后放低了声音:

“你说欲试费文伟之才,实则是欲试其脾性如何,是也不是?”

冯大司马倒也没有否认:

“若是费文伟当真接替蒋公,我与之共国事,自然是要先做好准备。”

大汉的大司马与大将军这些年合作得这么愉快,与蒋琬的好脾性分不开的。

事实上,冯某人与蒋琬早年就已经有交集,而且交情不浅。

不说冯某人娶左右夫人,都是蒋琬作的媒。

就说当年冯某人主政越巂,蒋琬就是丞相给冯某人准备的擦屁股人——虽然最后没能用得上。

但那个时候,蒋琬就已经与冯某人交集甚多。

更早一些,在南乡时的事情就更不用提了。

虽说后面冯某人因为打造陌刀之事,追责蒋琬之子蒋斌,但事后证明,蒋琬并没有因此就疏远了冯某人。

到后面冯某人举荐蒋斌为河东太守,以及蒋斌在上党一役的表现,亦足以证明,冯某人绝非因私废公之辈。

两人相识二十年,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又一内一外,互为表里,携手共济丞相去世的紧急时刻。

如果这样还不能相信蒋琬,那还能相信谁?

但费祎不一样。

冯大司马跟费祎并没有太多的交集。

虽说有史书记载,但史书所记的局面,与现在又不一样。

费祎主政时,那都是安排好的,没有人跟他抢。

更何况史书记的事情,都是旁观者或者后来者所记,又不是当事人,总是会存在偏差。

不信看看诸葛老妖?

一天到晚就老想要占自己的便宜。

还抢了自己五十万缗的望远镜。

哪里有半点史书记载的模样?

还有司马懿。

史书还记着他装病骗曹大将军呢!

现在呢?

都公开割据半个魏国了,一点不带掩饰的。

时不同,势不同,人的选择亦会不同。

仗着自己知道历史而固化选择,迟早会吃大亏。

甚至已经吃过了。

魏延丢上党不就是?

历史上他能守住汉中,还拍着胸口保证: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谁料到司马懿带的人还不够十万呢,他就在上党被人撑爆了。

(皇后:???)

更别说费祎有可能成为蒋琬的接替者,稍有不慎,影响比魏延要大多了。

冯大司马可不想学隔壁的司马太傅,一边要跟眼前的强敌对抗,一边又要跟后方的大将军斗智斗勇。

右夫人白了自家阿郎一眼:

“要不说你是深谋远虑阴鬼王呢?”

然后又看向费祎消失的方向:

“不过阿郎前番所言,也有些道理。费文伟今日在府上的表现,确实可称。”

“是吧?”

冯大司马有些得意摇头晃脑:

“太史公曾有言:顺,不妄喜;逆,不遑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

“吾试观费祎,当众迎之入门乃为顺,故意慢之不设宴乃为逆,亲近唤其字乃为安,兵刃雷震作于耳目乃为危。”

“而彼从入门到离开,言行举止,始终如一,胸有无惊雷不知道,但处变不惊,犹为可称。”

后世有一本书叫什么来着?

《细节决定成败》?

曾在中国大地掀起一阵吹捧热潮。

当年的那些企业老板高管,几乎更是人手一本。

比如说多年以后,广为流传的某个面试故事:

面试官故意在地上扔个纸团,然后再叫求职者进入,看看对方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以及会怎么做。

说不定就是受到这本书的一部分影响。

在冯某人看来,这本书里的内容,委实是有些过于以偏概全了。

但有一说一,书里的一些思想,确实有可取之处。

比如说,让女孩子心动的瞬间,有时候就是在不经意的细节里……

咳咳,扯远了。

“说伱巧言令色你还不承认!”

右夫人气极而笑,忍不住地打了一下冯大司马:

“太史公何时说过这个话?真当妾不读书?真真是巧言令色。”

话是好话,也很有道理。

但为了圆这个事,居然能当场现编出这番话来骗她。

右夫人也不知是应该为自家阿郎的才华感到骄傲,还是为这个人的巧言令色感到恼怒。

“啊?”冯大司马一愣,“没有吗?”

不对啊!

这个话,难道真的不是太史公说的吗?

“要不是我记错了?莫不成是孙子兵法说的。”

“你再胡说!”

右夫人是真生气了,委实是按捺不住怒气,又打了一下冯某人:“欺负妾不知兵法,所以又换说辞?”

“巧言令色!”

打一下。

“巧言令色!”

再打一下。

“世人谁不知你有才?这么值得引以为傲的事情,在你眼里就这般不堪?连承认都不敢?”

“等会等会!”

冯大司马有点懵,抓住右夫人的手,免得再挨打。

不对吧?我记得应该是史记说的吧?

难道记错了,是《孙子兵法》说的?

“太史公真没说过?”

“没有!”

“也没写过?”

右夫人瞪了大司马一眼,气鼓鼓地回答:

“没有!”

“那……”

《孙子兵法》冯大司马还是认真读过的,而且在丞相的督促下,还反复读了好多遍。

仔细想了一下,似乎确实想不起来,这一句在十三篇的哪一篇里出现过。

但为什么我的印象不是这样的?

曼德拉效应?

“你们两个在做什么呢?在门口拉拉扯扯,让外人看了去,不闹笑话?”

就在冯大司马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时候,左夫人及时出现,把他拯救了出来。

左夫人的目光,在两人握着的手上流连了好几下,然后又看向冯某人,目光逐渐变得怀疑。

“咳,咳,没有什么。”

冯大司马有些不好意思地放开右夫人的手,带着两位夫人向着内院走去,同时解释道:

“方才只是和四娘点评了一下费文伟。”

“哦?”左夫人眼中的怀疑并没有完全散去,“如何?”

“顺,不妄喜;逆,不遑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

冯某人说完,偷偷地看了一眼镇东将军。

“咦?好句!”镇东将军的神情有些小惊喜,然后想了想,又有些迟疑地说道,“这是阿郎对费文伟的评价?这么高?”

我到现在才是个镇东将军呢。

“就是个比喻,”冯大司马咳嗽了一下,又把方才对右夫人说的话解释了一遍,“说明费文伟确实是个可造之才。”

看她的模样,发现她确实是没有听说过那句话的样子。

看来《孙子兵法》是真没说过。

嗯,决定了,以后这句话,就是我冯大司马说的了。

右夫人说得对,有才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

正月之旦,是谓正日。

躬率妻孥,絜祀祖祢,酒食相邀,长幼聚欢,祝颂完备。

汉代的这些过年风俗,与后世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众人到大司马府上拜访祝颂,冯大司马也有自己的亲友要走访。

比如说,左右夫人的母家,还有丞相夫人等长辈。

虽说左右夫人不分尊卑,但凭季汉以左为贵,右夫

铅笔小说 23qb.net

<=11目录+书签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