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真正的统治
船队还没到呢,势头就已经造的足足的了。
皇帝出巡四海,在整个东亚只要不是消息特别闭塞的都能知晓,更别说大明和大清这两个帝国已经因为报纸的广泛传播,使得不少信息更加贴近社会底层。
而报纸的存在,在这个时代远不止两个帝国内部的人受用。
黑旗大清的藩属多处偏僻之地,所以传播还不是很快。
文化这一块儿,还是大明更有力量。
大明的邻国与藩属就算看着大明处于封建王朝末期所以心怀叵测阳奉阴违,但文化与经济上还是与大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报纸能让他们更清楚的了解大明社会。
也因此。
大明目前最有名的几家报社所产出的报纸,眼下传遍了琉球,莫氏,郑氏,阮氏越南,南掌国,柬埔寨,暹罗,东吁等国。
大清也在此列。
就连四岛,吕宋,以及荷兰,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都对这些报纸极为热衷。
他们为此专门搞了翻译,做报纸译本,还送了不少回欧洲去。
甚至有蒙古人也搞了翻译,送往西域或草原。
如今可能有报纸顺着丝绸之路走向中东也说不定。
各地为了追报纸,大明的驿站都活泛了,运作效率还很高,可能比大明全盛时期都要高。
可惜眼下隆武并未意识到这送上门的文化优势与世界话语权。
也是通过大明的报纸,几乎半个世界都知道了大清新上任的皇帝搞了一次劳民伤财但声势十分浩大的出巡。
朱由检所在船队是三更半夜抵达的,当夜东京驻军黑旗与水师各自接洽,控制港口,随后通报上午港口不开放,东京居民也不得靠近。
当夜,之前在东京城里不断游走的武士,黑士组全都安静了下来。
东京大半个月每晚都有的火并械斗节目也消停了下来。
大半个地球都知道朱由检出巡。
东京城里自然得做好迎接皇帝的准备。
甚至早在皇帝抵达的三天前,各路大名以及朝中大臣就已经云集东京,也因此,等待皇帝驾临的这几天,街市间旧势力与新势力的冲突越发激烈。
政治斗争扩散到下层,自然是刀刀见血。
翌日上午,朱由检让妃嫔和孩子先在船上待着,随后率随官下船。
刚在船上现身,就见得码头远处守着大群官员勋贵。
他们见了朱由检,顿时也激动起来,各自嚷嚷着什么,甚至当场施展起了拳脚小小的斗殴了一阵。
随后和朱由检一下船,众人跪地便是嘈杂呼喊。
“皇上!新党乱贼狼子野心!旗下野武士四下出击肆意妄为!祸乱东京都!新党乱贼更是借此祸乱朝纲!视皇上亲封的诸大名如无物!视公家勋贵如无物啊!”
“妄言!皇上明鉴!百姓苦大名久矣!山形之乱尚未平定东京都戒严有什么问题!反倒是你们这些人想的什么你们以为皇上不知道吗!?如今朝廷想要在你们原来的封地派个官都不行!
你们分明是念着旧朝!枉顾皇上仁德留得你们食皇朝禄米,皇上!皇上!微臣请撤大名之位!以我大清封爵食禄相待足以!不能再让这些人拥兵自重”
“大胆!”
“肃静肃静!!”
侍卫和宦官呵斥,他们也乖乖让开道路,但呼声不减。
知道守在这里的都是小喽啰,东京朝政真正管事的对自己的地位可是相当珍视,不可能来寻这个霉头。
朱由检径直让镶黑卫挥舞棒子将他们驱赶打散。
其中不乏被打的头破血流依旧呼喊,一副诤臣作态的人。
可见新势力与旧势力的斗争已经白热化了。
闹的没皮没脸。
很快,与东京粘杆处完成交接的赵柏回来了。
“说说吧。”
“回主子话,东京就这一月,械斗便已有六十七场,动了火器的另算,一共有十五场,许多大名都受到了影响波及,甚至有大名遭到刺杀,但并未受伤”
倭国幕府分封大名,虽然大名地位较此前下降很多,但大名对自己领地的自治权还是有的,只要不做的太过火给幕府留下把柄,立个法收个税,时不时给幕府上供,这地盘还是自己的地盘。
黑旗朝廷初立之时,也没有直接且频繁的向大名的领地伸手。
可如今不一样了。
就算朱由检不让,朝廷也定然觊觎大名在地方的权利。
朱由检这一去一回。
既是放任,也做收尾。
“百姓意向如何?不只是东京,东京之外,还有大阪的意向。”
“粘杆处收集汇总得来,东京大阪百姓大多拥护朝廷,两城之外的大名领,百姓多拥护大名。”
安坐殿堂之中的朱由检闻言点点头,格局还是那个格局。
“先召东京内有议政之权的群臣议政,然后.开个朝会吧。”
四岛有头有脸的人都聚一聚。
“山形之乱诸多战报详细先呈上来,也准备着,到时候好让群臣看看。”
“嗻。”
看看造反是个什么下场。
四岛终究是殖民地。
就算有个陪都副京在这儿,可地方势力与各地族类没个三五代终究没法彻底融入华夏文化圈。
想要把这逆子贼子调教好,可得慢慢来。
先把先遣舰队送走才是正事儿。
换句话说只要你们不造反,你们的斗争可以慢慢来。
当然,在不造反,不彻底将对方清洗干净的情况下,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打成一片。
而这正是朱由检想要的。
不管是一个叛逆的四岛,还是忠诚的四岛都不是他想要的。
不上不下刚刚好。
真正的统治,在教化,在文化,在和百姓日常生活习俗上.
新建的东京城街市之间有很多的汉字出现,招牌,告示,各类文字掺杂其间,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用汉字的就是要高级一些。
科举如今已经成了平民百姓最大的向往,很多贱民读书考取功名然后翻身做老爷的故事传的到处都是。
但与科举相关的书籍,知识全都是用汉字书写。
所以孩童们也只能去学汉字。
就连报纸也开了两刊。
一刊用倭字,只用于在街市间的公示栏宣读讲报,另一刊全是汉字,也是流通传阅最多的一刊。
只有懂得汉学的读书人才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