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制糖
苏青柔给她写的这封信, 就是用刚造出来的竹纸写的。
信中还夹了两张,没有用过的竹纸,色泽洁白如玉。
沈瑶华让人拿来一张麻纸, 对比一看, 确实比现有的麻纸更白一些, 也更均匀细腻一些。
虽然比不得现代工艺生产出来的纸, 但对比起这个时代的纸,是有飞跃进步的,所以还是让沈瑶华很是激动。
又让人准备了笔墨, 沈瑶华打算试一试书写效果, 用这竹纸给苏青柔回一封信。
下笔之后,沈瑶华观察, 字迹清晰, 没有晕染,墨迹速干不褪,比之前的麻纸更适合书写。
沈瑶华递给云霓看空白那张纸, 两人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出来兴奋。
她们都可以预想到, 一旦这纸出世,必定能迅速取代麻纸的地位,势必引起轰动。
冷静之后,沈瑶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后背冒出冷汗。
转而又庆幸, 还好这纸一开始就和宁王扯上了关系, 还好孟清和就是宁王周行。
取回来之后,沈瑶华又交代兰草和木竹两人:“这竹纸的事情一定要保密,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包括制纸的原料和地方也都是宁王那边提供的。
她细细斟酌,言辞恳切,希望他能接受她重新制定的合作计划。
商讨半晌,两人最终达成一致。为表诚意,一九分,她们一,宁王那边九。不过算起来,这暴利的产业,就算一成,最后都很有赚头。
而且不止分成比例得改,这纸暴利,之后探听人员会很多,恐怕还得让宁王府那边出点人。
她一提,云霓也是迅速想到了其中的重点:“恐怕还得仰仗宁王府的威势,东家和孟公子签订的分成比例,恐怕得改改。”
“再取些纸张来,我得多写几封信。”
她则和云霓商讨起之后具体应对方法。
算来算去,她这边就提供一个方子和几个无关紧要的人,而且之后还要依靠别人的权势。
两人虽然不理解为什么,但听沈瑶华这么一说,也知道重要性,一一应下。
一算,沈瑶华这边提供了方子,但是能这么快速的成功做成,实际上还仰仗的还是宁王府送来的人。
两人细细商讨起来,究竟什么个分成比例合适。
沈瑶华便让两人出去外面守着。
起码要让他看到她们这边的态度,这其中的利益可不是之前那些小打小闹的。
写完之后,又给苏青柔重新些了一封信。让她接到信后,让苏青山去一趟造纸工坊,把步骤一一记下,再带着造纸的方子,造出来的纸,和她写的信,一起送到宁王府上。
她一开始只想到了这纸张的暴利, 想到成本低下, 能大批量生产。但没想过竹纸一出,势必能迅速取代麻纸, 自然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利益。
若只是她一人,贸然拿出这纸来,指不定会招来多少权贵。
写好之后,让木竹送出去,还是花了双倍的钱,选择了快马加鞭送回青州。
沈瑶华听完点点头,以前还只是想着到时候多分一些钱给他就成,但是现在看来恐怕不妥,还是得白字黑字写出来。
商议结束,沈瑶华开始给周行写信,不过对外他是孟清和,所以还是写的孟清和的大名上去。
了结了这件事,沈瑶华才放下心来出门,去看庆县的风土人情。
庆县的地理位置比起盘县就差上多了,前几日在路上沈瑶华就发现,这庆县的海拔应该挺高,一路上看着都是地势越来越高。
到了庆县之后发现果然如此,庆县气温比盘县整体就要低上一些,白天还好,尤其是夜间温度低上许多,昼夜温差大,很明显是高海拔带来的温差。
沈瑶华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种西瓜的好地方,她想或许可以在这边买上一些地,今年就种西瓜,明年可以把哈密瓜也种上。
庆县除了县城比较平坦,周边村镇多是山地。
沈瑶华到几个村镇看到了很多在半山腰上的土地,坡道上层层叠叠的田埂,她都可以想象到,等种上作物之后,应该就是像后世景区所见的梯田一般。
不过现在地里就暴露着土壤和一些杂草,地里有些农户正在为了春耕做准备。
顺着村道回大路上坐马车的时候,沈瑶华还感叹,可惜她不能在这里呆很久,不然应该能够欣赏到一番美景。
“婶,你觉得官府让种的那个稻谷种子靠谱吗?”
“怎么,你想种?”
“婶,这不是说种了那个稻种,今年的赋税就免了吗?收获之后官府还以市价收回去。”
“啧,你傻呀?要是种了不结稻子,免赋税了又怎么样,没有收成,来年不得饿死。”
“婶,那我再想想。”
经过路边一户人家的时候,听到院子里,有两人就她们之前从石头村收上来,让官府推广的稻谷,在闲聊。
听起来好像不是特别看到这个新稻种。
“打搅一下,能否讨口水喝。”沈瑶华微笑着冲着院子里的人说。
见沈瑶华带着兰草和木竹,那婶子直接就热情的邀请她们进屋歇息。还说马上就饭点了,让她们在这用饭。
沈瑶华只说喝口水就走。
顺势提起稻谷的事情。
“我刚听你们刚才说,官府让种新稻谷是怎么回事?”
那婶子很是热情,开始给沈瑶华说细细说来:“听说那官府是从青州那边拿过来的稻种,还叫什么高产一号,种了之后不仅免除赋税,还说收获之后必须全部卖给官府,价格就按照但是的市价,也可以一比一换成其他稻谷,或者粮食。你说哪有这种好事?”
沈瑶华听完装作一副很是惊讶的样子道:“你是说高产一号吗?”
“姑娘知道这个?”那婶子立马来了兴趣。
“婶子有所不知,我就是青州来的,到庆县来走亲戚的。那高产一号,去年我们隔壁村,叫石头村的,他们全种的这个稻种,收成是一般稻种的几倍。就是下等田种出来,收成比其他稻谷上等田的还多。”
沈瑶华真真假假煞有其事的答道。
那婶子和旁边那个年前的女人一听,瞬间来了精神,有些不太确定的问道:“姑娘说的可是真的?”
“婶子好心,给我水喝,还让我在这歇息。再说这官府的事情与我何干,我骗你们干嘛?”沈瑶华几句话,让两人彻底相信。
那年轻的女人下定决心开口道:“婶,我想试试,家里存粮还够吃两三年的,试试看,若真是如姑娘所说,就赚了。”
沈瑶华微笑着点点头又道:“官府应该不至于骗人,若是真如婶所想的,颗粒无收,又免税,官府岂不是亏大了。”
“姑娘说的是,那我家也种,趁着别人还没想通,明日我们早点去问问。”那婶子被沈瑶华说了一通,豁然开朗,热情道,“姑娘还是留在家里用饭吧!”
“不了,借住亲戚家,他们还等着我回去呢!”沈瑶华说着就要告辞。
出门时眼睛一扫,便看到井边角落里,放着一堆像萝卜又像红薯一样的植物根茎。
“那是什么,我可以看一下吗?”沈瑶华问完,那婶子点点头,有点没反应过来是什么。
看沈瑶华走过去拿起来,那婶子才回过神来回答:“这个呀!这个是甜菜头,姑娘没见过吧!这东西得两年才长成,所以种的不多,山里有些野的。”
沈瑶华听得心脏咚咚咚直跳,原来真的是甜菜。
她还计划以后若是有机会到北方,可以去找一下看,有没有甜菜,毕竟这也是制糖的一大原料。
没想到在这里竟然可以发现甜菜。
或许是因为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足够大,所以才会有本应该生长在北方的甜菜。
沈瑶华压制住内心的激动,开口问:“婶,这个可以卖给我们一些吗?”
“说什么卖,这些都是去山里挖的,不值什么钱。”说着就找来藤子,两下编织,把甜菜根串成一串,递了过来。
沈瑶华让木竹接过来,又兰草给钱,可是这婶说什么也不肯收下。
沈瑶华没办法,又说:“婶子,你先收下这些钱,我想多卖一些带回青州去,麻烦婶子帮我去买些或挖一些都成,我改日来取。”
那婶子这才收下了银子。
沈瑶华这下也没心情逛了,直接回到了暂住地宅子。
指挥着木竹和兰草,一个生火,一个洗干净甜菜根。
把甜菜去头去尾之后,整个下入锅中熬煮,煮软之后捞出来,切碎,找了一块干净的布包着,挤压出汁水。
又把这汁水倒入锅中熬煮,小火直到水分蒸发得差不多了。
“把糖浆倒出来,继续搅拌。”沈瑶华指挥着力气最大的木竹,把倒出来的糖浆搅拌到把最后的一点儿水汽蒸发掉了之后。
兰草这时候拿出沈瑶华让准备好的油纸,铺在碗中,再把搅拌好的糖浆倒入油纸中。
“东家,这样就可以做出糖吗?”兰草好奇问道。
“不知道,等凝固,明天早上就知道了。”沈瑶华也是第一次做,有些不确定究竟能不能成。
翌日一早。
沈瑶华刚起床,还没洗漱,兰草就兴奋的过来说:“东家,那个红菜头熬出来的糖凝固了。”
“拿过来,我看看。”沈瑶华快速洗漱完,看兰草拿过来,已经完全凝固了的糖块。
小心点敲下一块,放入口中,红糖的甜味瞬间弥漫整个口腔。
沈瑶华含着糖块,含糊道:“你们俩也尝尝。”
只见兰草和木竹各自捡了一个糖块,放入口中,惊喜得眼神都变了。
“好甜。”两人异口同声。
“不要声张,兰草去把云霓叫过来。”沈瑶华想,看来不用等甘蔗种出来,就可以先制糖了,就是不知道这里的甜菜根有多少。
不过,就是不多,到时候带一些回去,让人比照着去北方看看。既然这里都能发现,北方肯定是有的,说不定不用等甘蔗大量种植,她就可以先在北方开办起制糖工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