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雍朝
边境的戎狄已经被击退, 皇帝继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随着徐覃即将回归,朝堂之上,也逐渐变得暗流涌动起来。
“你们说, 这位徐大人立了那么大的功劳, 此次,陛下会给他封个什么官呢?”
“可不是徐大人,应该叫徐将军了……徐将军既然击退戎狄有功, 自然该代替韦将军, 镇守边疆……”
“这话却说的不对,你们可不要忘了, 这位徐大人,还是刑部尚书……”
“刑部尚书?过去朝廷没有发觉徐将军在行军打仗上的才华,这才让徐将军白白耽误了那么多年,做了那么多年的文官,明珠暗投,实在是让人可惜……如今徐将军猛虎出笼,一战击得戎狄不敢来犯,收复了东安省甚至其余过去被戎狄侵吞的土地,其功劳之大, 不逊于曾经的韦将军……我们又何必做这个恶人,将徐将军这只猛虎,重新关入京城的樊笼中呢?”
“游兄说得是……”
徐覃归来, 有人欢喜有人忧。
欢喜的大多是平民百姓,忧愁的, 则大多是官员权贵。
徐覃击退戎狄, 立下如此大功, 朝廷自然要论功行赏, 但这功怎么论,却是个难题。
面对徐覃冲他们而来的大军,他们闻风丧胆,瑟瑟发抖,甚至有人在徐覃大军来临之际,就吓得连忙收拾了家什、叫上家人逃命去了。
只能听天由命了。
现在大家已经完全搞不懂皇帝脑子里在想什么了,谁也不知道他会给徐覃什么奖赏。
要知道,在雍朝,文官势盛,武官不显,更何况戎狄被徐覃击败后,雍朝就更没有能用到武官的地方了。
他原本就是刑部尚书,要是再升,那可就是尚书令了,统领六部,位同宰相。
徐覃,已经成为了雍朝所有犯罪分子的克星。
正因如此,百姓对徐覃越发崇拜,徐覃在民间的威望也跟着水涨船高、一发不可收。
昔年韦将军大败戎狄,班师回朝,万人空巷,他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万相国势力的发展,可以说万相国后来能够权倾朝野、说一不二,跟韦将军的战绩和支持脱不了关系。
曾经因为徐覃的行军路线不经过自己的地盘,而感到庆幸的地方官员们,这次却没有那么幸运了。
结果,自然还是被抓住了。
更何况,如今击败戎狄,还是徐覃本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徐覃还没到京城,京城的百姓就开始为他的回归欢呼起来了。
这必然会侵害到一些人的利益。
更何况,徐覃因为过去做事不留情面、铁面无私,在京城里也得罪了不少人,他们都不想看到徐覃上位。
徐覃不是打仗赢了吗?干脆就把他弄到武官体系里,封他个什么“镇国将军”,把他踢到边境,逐出京城的文官体系。
于是这群官员白白想了那么多劝告的话,却只能咽在肚子里,说不出来。
可惜,自从宫中的胡贵妃献上了家中两位姐妹给皇帝后,皇帝就越发不理朝政了,喜怒无常,行事也越发莫测,根本就懒得见他们。
于是有人灵机一动,想向皇帝进谏,将对徐覃的奖赏,全部聚集到武官身份上。
随着徐覃离京城越来越近,那些徐覃的敌人们才颓然地意识到,他们已经无法阻止徐覃的上位了,再怎么挣扎,也不过只是跳梁小丑。
徐覃的大军从东安省朝京城行来,一路走走停停,徐覃一边赶路,一边行使刑部尚书的职责,不停判案……他的斩首抄家名单上,又多了不少人。
故而把徐覃移到武官体系中,虽然官位的职级变高了,但手中的权力却是减少了,实际上,是明升暗降。
双重威望的加持下,徐覃的威势越发不可阻挡。
阳春三月,此时京城的寒霜素雪才化了一半,另一半的锦绣花卉就忍不住从地里冒了头,迫不及待地想给这素白的天地披上花衣裳。
然而,徐覃即将到达的前一天,满城的花卉都秃了。
它们换了份模样,被打扮得精致可人,出现在了百姓们的手上。
徐覃班师回朝的那天,万人空巷。
无数还带着阳光和露水的鲜花,纷纷朝领头的徐覃——
身后的将士们投掷去。
这些班师回朝的将士们,每一个身上都被砸满了鲜花。
除了徐覃。
百姓并非不想扔给徐覃,事实上,在他们看到徐覃之前,他们已经准备好用什么样的角度将花扔给徐大人了。
可是,当看到徐覃的第二眼,他们前一夜才做的心理准备就全部泡汤了。
他们又想起了过去看到徐覃的恐惧。
更何况,自从徐覃坑杀五十万戎狄之后,他身上的气质,似乎变得更加阴森恐怖了。
他们实在是无法违心地将手中的鲜花,投给一只宛如从地狱而来的、不该出现在阳光下的恶鬼。
百姓们拿着花的手都在颤唞,这是从内心深处传来的恐惧和厌恶,无法用理智屏蔽和克服。
所以,徐覃就这样孤零零地骑着马,行在前方,仿佛这些鲜花和掌声都和他没有关系。
***
徐覃班师回朝,朝中百官都前来迎接。
然而,已经多日未上早朝的皇帝,在这个时候,依旧没有露面。
只是派人颁布了一道圣旨。
见状,朝中众官心思各异。
皇帝,已经有将近一个月没有出现在百官面前了,连皇帝过去的亲信,中书侍郎上官全上官大人,在多次去皇帝殿外求见后,都没有见到皇帝的面。
不少老臣叹息一声,面色都苍凉了许多,但也有不少臣子,掩下眼里的精光。
如果国君贤明,雄才大略,又知人善用、礼贤下士,自然会让众臣心服口服,甘心为其驱使。
可若是国君昏庸无能……
君强则臣弱,君弱则臣强,古往今来,这都是不变的真理。
没有强有力的君主的约束,朝廷定然会变成一盘散沙,除非能出现一个权臣,代替君主的职责,统领朝廷。
上一个把持朝政、权势滔天的重臣,是万相国,那么下一个人,又会是谁呢?
事到如今,尽管这些官员们不愿意面对现实,却也不得不承认。
在如今的雍朝,有如此威望、地位、权力和手段的,唯有一人。
前方,徐覃带着大军,缓慢而又坚定地朝这里走来,宛如生活在阳光下的幽灵,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他们不停战栗恐惧的心尖上。
“奉天承命,皇帝诏曰:”
“今刑部尚书徐覃击退戎狄,收复失土,扬我朝威,退敌有功……”
“特封‘镇国大将军’,官至‘尚书令’,并兼管中书省诸事……”
“钦此。”
此诏令一读完,朝中众臣大惊失色。
镇国大将军也就罢了,不过是个虚衔,没有什么实际权力,还是个武将,可尚书令却不同。
雍朝不设“丞相”一职,可“尚书令”却位同宰相。
“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中”乃是三省长官,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虽然官阶不过二品,但其实际权力,却与宰相无二。
其中,“中书令”和“尚书令”二职尤为重要。
雍朝已经数年不设尚书令了,而万相国死后,中书令也同样被空置了。
皇帝此旨,不仅任命徐覃为尚书令,还允他“兼管中书省诸事”,在没有中书令的情况下,实际上,是把中书省的权力同样下发给了他。
若是让徐覃掌管了尚书、中书二省,六部听他号令、旨意皆出他手,那么朝堂之上,恐怕就再没有能和徐覃抗衡的人了。
而徐覃的权势,也会远远超过当初的万相国。
毕竟当初万相国,可没有他这么名正言顺。
“荒、荒唐啊,这天底下,岂能有一人而同掌二省职权?”
当初前朝创立三省六部制,不就是为了分散“丞相”的权力,强化君权、弱化臣权?撤“丞相”一职,立三省长官,将决策、执行、审议这三样职权分散开来。
昔年万相国作为中书令,想要染指尚书省的权力,也是偷偷摸摸来的。
结果这下可好,皇帝这诏令一下,过去三省职责分明的界限瞬间就化为了乌有,给了徐覃光明正大统领二省的借口。
可以说,未来徐覃必然会权势滔天。
而在如今皇帝不理朝政的情况下,徐覃,就很有可能成为中央朝廷的真正决策者。
可是众臣就想不明白了,皇帝就这么信任徐覃?信任到要把那么重要的两个职位,都给了徐覃?
他难道就不怕徐覃被这些权力迷了眼,滋生野心吗?
众臣心里慌乱一片,可是他们再慌也没有用,皇帝根本就不见他们,他们再多的话,都入不了皇帝的耳朵。
据说听到徐覃被任命为尚书令的当晚,京城里不少人都在深夜里大哭出声、捶胸哀嚎:
“苦也、苦也!”
漆黑夜色下的京城,哀嚎声不绝如缕,那叫一个肝肠寸断。
实在是徐覃此人过于严酷,当刑部尚书时执法便如此严厉无情,如今他当了尚书令,又有了中书令的实际权力,那以后,还能了得?
等这消息传向了大江南北,深夜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的队伍又不断壮大。
“徐鬼当道,我等今后,再无自由可言了……”
现在,徐覃,已经可以被人称为“徐相”了。
宰相之尊,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连曾司马,也不能再和他争锋。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而徐覃当上宰相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翻出了过去阚闽被尘封已久的提案——
变法!
一时之间,朝野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