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成败系于我李世民一身

第二卷

兵部奏章:

我朝目前共有折冲府634个,共有士兵70万,包括现役和预备役两部分。

府兵的主要任务是宿衞,用作外征时,数量略显不足,往往需要征调周边藩族兵力或募兵。

但我军是在隋末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百战余勇,实战实力极强,军中的一些中高级将领都经过这场战争。

建国至今,我军又经历了征讨突厥、吐谷浑、高昌等战争的锻炼,再次提高我军的军事素质和实战经验。

而我朝的基本国策是‘偃武修文’。

步兵每年冬季都要集中训练,京城的禁军则更加训练有素。

所以我军的战斗力是首屈一指的,‘徒兵一千,可击杀胡骑万人’。

在军备建设方面,武库甲胄,兵器,胜前隋多矣。

两位将作大匠姜行本、丘行俭已经出发,到临近辽东的安乐山制造工程器械,包括跑车、云梯、撞车、林冲车等,都是目前最先进的攻城利器。

军队马匹现有七十万六千余匹,自秦汉以来,我大唐战马为最多,最精良。

这也是我军在战场之上百战百胜的重要原因。

目前各地青年纷纷主动请求从军。

最终不能从军的,都是愤愤不平,抑郁难消。

更有甚者,以刀剑刺身明志,表明自己有一战之力。

未能入伍者,自愿私装从军,每只队伍都达上千人之多。

都说,不求官职赏赐,只愿效忠大唐,战死辽东。

此外,各地捐赠物资者极多,有出铜钱上万贯者,有出布帛五千者……。

这是目前我国的情况。

再言高句丽,有兵将三十余万,在各个城池中都储备有大量物资。

还曾经大胜过前隋,民风凶悍,好斗。

但自我朝建国一来,和高句丽在边境也多有摩擦,胜多败少。所以在心裏上,我军有极大的优势。

总体来说,我军在战斗力方面略占上风。

还是李勣说的最简单,最直白……李世民看完四部的奏折后,不由的闭目沉思。

细细分析起来,这仗不好打。

自己也细细算过,排出其他所有的外在因素,大唐能抽出兵力二十万,已经是极限了。

对比前隋,隋炀帝第一次征讨用了一百多万人,依然没有啃下这块硬骨头。

自己就凭二十万军队能取得胜利吗?

这些奏折,也令一向自信的李世民再次陷入了迟疑之中。

再等等?

就在这时,耳边宦官丁玉的声音响起:

“陛下,这裏还有一封代国公李靖的奏折。”

嗯?!

李靖也上了奏折?

李世民睁开疲惫的双眼,接过了丁玉递过来的奏折,再次翻阅了起来。

只见李靖写到:

陛下一生身经百战,削平中原群雄,奠定了大唐皇基,创造了贞观盛世。

以臣看,陛下用兵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发现并打击敌人的弱点。陛下一生所指挥的战斗,大多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只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陛下面对前敌,总是能够冷静的分析形势,找到敌人的弱点,并予以有力打击。

他这段话顿时勾起了李世民的回忆,遥想当年,在面对薛仁杲、刘武周咄咄逼人的攻势时。

自己利用敌军远道而来粮草难以后继的弱点,采取坚壁清野、以饱待饥的策略,先挫敌锐气,然后一举歼灭。

想着这些,也让他郁闷的心情稍微好了一些,转而把目光看向第二条。

其二,陛下善于利用主力决战。

一是善于把握战机,赢得主力决战的胜利;

二是充分利用主力决战的震撼力,实现自己征战中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这说的不就是我同窦建德、刘黑闼征战时,每次我都先以主力决战消灭他们的主力,然后再扫荡他们的残余,从而赢得了整场战争的胜利嘛。

想到这裏的李世民不由信心大增,此时的他太需要有李靖这么一位坚定的支持者了。

想到这裏,他转而兴致勃勃的把目光投向了第三条。

其三,陛下在战术上擅长以强当弱,以弱当强。

还记得陛下说过:你少时经略四方,深知用兵要点。每次观阵瞭敌,就能知道敌人的强弱。

所以常以吾弱当其强,以吾强当其弱。彼趁我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趁彼弱,必出其阵后而反击之,无不溃败。

所以取胜,多在于此。

而我观陛下用此战术,都是与你身先士卒,鼓舞三军斗志分不开的。

好你个李靖,你这不就是再说,我以三千玄甲破窦建德十万大军的事情嘛……此时的李世民已经是心怀激荡不已,接着又往下看去。

至于后勤物资方面,臣推荐邢国公房玄龄。

房公有知人之明,容人之度,且有足智多谋,足以办天下事;

陛下在前方指挥三军,房公必能在长安运筹帷幄。

反观高句丽,在这一方面实在无法与朝相比,从高建武、高藏到普通将帅,几乎无一人堪称良将,无一人有赫赫战功,无一人有威名。

综上所述,陛下你超人的才智和赫赫战功,使你早已成为臣民心中的战神和胜利的象征。

所以臣以为,陛下亲征,就是征战高句丽最大的优势。

看完李靖的奏章之后,李世民兴奋的是拍案而起:

“懂我者,药师也。”

连着在龙书案后转了几圈后,也是奋笔疾书,总结起来:

我朝在物质基础上与军队战斗力方面占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却被高句丽的自然条件和攻守形式方面的优势所抵消;

我朝在政治方面的优势又是潜在的,只有在军事上取得的巨大胜利后,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我军要想赢得这场战争,就必须充分发挥其在领袖策略方面的优势,否则几乎不可能取得东征战的彻底胜利。

而我大唐和前隋征战高句丽最大的区别是:

隋炀帝杨广不顾百姓、弃德穷兵,无人愿意为其征战。

我李世民勤政爱民,知人善任,久经沙场,大唐百姓皆原为我死战。

故,征战高句丽成败系于我李世民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