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一百五十六:郑王的忧喜
宜洲,郑王府
“王爷,郡主把封地几年的收益都要去了,还把名下产业也陆陆续续全都卖了。郡主这是要做什么,王爷,不会真是要做囤积粮食发国难财吧?”沈涧有些猜测不透。
“你放心,温婉不是那样的人。至于她要做什么,我大概能猜测到七八分。我估计着,这孩子把所有的产业全都卖了,应该是为这次赈灾的事情。”郑王面色平静。说是这么说,但心里其实却也是没十足的把握。
“不会吧?”沈涧压根就不相信。温婉爱财的名字他可知道。为此还劝说郑王,让郡主悠着点,爱惜点名声。不过郑王只是笑笑,并没有劝说。郑王经常跟温婉通信,对温婉的性情应该能了解七七八八,知道她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只要温婉不从违法途径获取钱财,他都不会去插手温婉的事。那孩子做事很都分寸。
“会不会,过几日就会知道了。”郑王很平静。但是他心里真是这么想的。虽然外面纷纷传扬说温婉嗜财如命,但是他却不相信。至于这次说的囤积粮食事件,他更是一个字都不相信。看着夏影说了那么多,再看着温婉只是寥寥几句,只说要钱,连原因都不说明白。
他当时有些怪异,因为他不相信温婉会做下囤积粮食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夏影说得却是确信凿凿,温婉却连一句解释都没有。为什么,为什么那个孩子连一句解释都没有,理所当然地要求他给钱。如果说是其他事情,郑王可能还会相信夏影的话。但是囤积粮食,父皇又为着灾银的事情病倒。那孩子,是极为聪明的。肯定知道她这几年能过得如此一帆风顺,是因为有父皇护着。最重要的是,他深知温婉是什么人,那孩子温婉是极为重视亲情的人。平日里两人通信的时候,说到父皇的时候,温婉总是一副敬畏又爱戴的口吻。所以在这个当口,这孩子绝对不会去做让父皇生气的事情。更不要说做了这样的事情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他很坚信温婉不会是真正的要囤积粮食。而是这丫头准备做什么大事情,可因为有顾虑,要瞒着所有的人,也不方便告诉他。什么事情不方便告诉他,他当时想了好一会,才想着说不定温婉是筹钱帮助父皇。所以,才有的那一封臭骂的信横空出世。背地里,又送去了他所能调集的资金。
“这要真如王爷所说,那郡主可就要留名史册,名垂千古。那对王爷,有着天大的益处。希望郡主,真如王爷所说。”沈幕僚有些惊喜地说着,心里暗暗祈祷是真的。
一天后,外面来信说,军营里派人来,说京城里送来了皇上的千里飞鸽传信过来的圣旨。郑王收到送他去河南赈灾的旨意,沈涧及其他几人幕僚是又惊又喜。这个差事要是办好了,可是天大的功劳啊!可是又为缺少银钱发愁。这差使,也一样为难啊。
“王爷,京城密信。”郑王看完后,哈哈大笑。沈涧接过来一看,有些吓住了。
“没想到,郡主,好大的手笔,好大的手笔,可见外人的传言,真是不可信,也不可在意。”沈涧赞叹着。
“在温婉的眼里,这些钱,敌不过父皇在她心中的地位。虽然父皇从来没面上对她怎么好。但是她却是知道,如果没有父皇,她什么都做不成。甚至连那条命都保不住。所以,我当初一得到她要钱的信,我就有这个猜测。没想到,她真是这么大手笔。”郑王面色很柔和。
“郡主大义。”沈涧由衷佩服着说了这句话。
“可是,就这笔银钱,也是不够。”其他两个幕僚都有担心。一百多万两银子,灾区可是有上百万的灾民。虽然一百多万两银子确实不少,但也只能是勉强够啊。
“你们放心,估计朝廷应该正在紧急筹集灾银。而且,有温婉这么一个表率在那里,我想朝廷筹集灾银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我现在就赶往河南。”说完,回王府匆匆收拾了一番,拿了军部给的临时信物,骑了马带着五百护卫兵去了河南。
温婉听到是郑王去了河南赈灾,在找到那本书后。再进宫见了皇帝,请求皇帝外公派几个得力对瘟疫很了解的太医,去支援舅舅。
皇帝看着温婉,眉头直皱。这还没影的事情,就说瘟疫来了。这不乌鸦嘴吗,有些不大高兴“你这一日一直说再找的书,就是找的这本熟?好好的,怎么就会出现瘟疫了呢?”
温婉也看出了皇帝不高兴的,忙拿了笔在白纸上写道“皇帝外公,一般都说大灾之后又大难,就是说容易引发瘟疫。我们只有做好最坏的打算,把所有该准备的多准备好,一旦真有不测,不幸被我言重了。因为提前有了准备,到时候也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要是万一真有这事发生,我们又没提前做好准备,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一个不小心,就会引起混乱。皇帝外公,舅舅当这个钦差,我很担心他出事,就当温婉求求你了,你答应我好不好?”
都说大灾过后易瘟疫,温婉费了好些工夫,磨了好一会。
皇帝看着温婉,微微叹气一声,摸着温婉的脑袋,眼里有着浓浓的失落。一会,就下了圣旨。
看着皇帝下了圣旨,温婉才放心。皇帝看着温婉担心的样子,倒是笑了。这个孩子,该是多在意郑王。否则,就以她的性子,她才不会去管这些事情。
可温婉看着皇帝的态度,写着“皇帝外公,难道我有说错什么事情吗?如果说了什么让外公你生气的事,还请你原谅温婉的冒犯。温婉是无心的。”
皇帝摸着她那双杏眼,摇头轻声道;“傻孩子,你这么敬爱你的舅舅,皇帝外公哪里还会生气。温婉,你说的很对,做什么事,就要考虑好方方面面,这样损失才能降低到最低。看你说得这么有理有据,外公答应你就是了。可惜了,要是温婉是个男孩子,必定会是朝廷的栋梁之才。造福天下万民。”
这么一个赤诚之心的孩子,心中又有秋壑,才华洋溢,不贪钱不爱权。这样的人为官,才能真正造福于百姓。可惜了,真是太可惜了。就如当年的师妹一般,可惜了生为女子。早早的就凋谢在这后宫之中。
温婉晃了脑袋,提笔写道“不要,我才不要参政呢。政治是很复杂的东西,温婉很笨,不懂这样复杂也不喜欢那样的东西。要是以后得闲,让我做做小生意,赚两钱,天天有大笔的银子数着,温婉就心满意足了。”
皇帝笑骂道“刚还以为你真是视金钱为粪土,没想到,你这个丫头还真是钻钱眼里去了。”
温婉很得瑟,表示着,爱钱乃是这世上最为崇高最为让人尊敬的嗜好。她深深地以之为自豪。说得皇帝哈哈大笑。
温婉出了宫,立即就购买苦根子(藿香),没钱拿了几样贵重的首饰去首饰店里卖了,古嬷嬷拦都拦不住。温婉把能搜罗的苦根子全都搜罗过来。命令王府的护卫赶紧着给郑王舅舅送过去。
还让夏影动用特殊渠道,给郑王舅舅去信,让他当心瘟疫。郑重说明,大灾难以后,一般都有瘟疫尾随其后。要他最好准备,万一真有这事,就可以很好的应对。再列明了她对于防止瘟疫的一些建议。
夏影看她这么郑重其事,想着温婉虽然不经什么事,但看得书多,说过的话一般都很灵验。上次城厢的寒腿,就是因为她看的一个偏方,而有用。而且温婉办事也是极为老辣。没有把握的事情,从不说出来。那么多的人,全都栽在她手里。连玉飞扬这样的商场上的老狐狸,都败在她手下,她还是很信服温婉所做的任何决定的。看温婉这么着急的,应该是心里有计较,立即去办了。
之后温婉天天关注着河南的灾情,就担心听到有瘟疫死了人。没几天,人都瘦了好大一圈,对于那些传闻,是不愿听的。管他们说什么。反正事情都这样了,自己解释有什么用。不就被皇帝外公借来用了一把,要借去用,想不借都不成。
“郡主,皇上有旨,宣郡主进宫觐见。”温婉不慌不忙去进了后院子里,换了一身素净的衣裳,去了皇宫。
河南
由于情况紧急,郑王带着一群人日夜兼程赶路。赶到哪里就在哪里歇脚,京城是露宿在城外。月色好的话,还连夜赶路。好在现在已经是五月的天,不是冬天,不用受太多的罪。马匹这么赶路自然是吃不消,只得每到一处驿站便换一匹好马,饶是如此,到达河南时,也是半个月后了。一行人,精神气大不如之前。
在一群人一进入河南境的时候,沿路就已经看到有稀稀落落的灾民自河南手灾害之地方向走了出来。看到的都是皮包骨一般的饥民,拖儿带女,好不可怜。
郑王赶到河南的时候,才知道,路上看到的还只是毛毛虫。到了灾区看到的却是,饿殍遍地,哀鸿遍野。
这回大家都没有穿官服,统一是便装。虽然如此,但跟两旁衣衫褴褛的灾民,衬得也很显眼,惹来不少麻木或仇视的目光。有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甚至走到一处,暗自嘀咕着,是不是可以干一票。对此,郑王倒不在意。他身边的侍卫,都是从血海之中走出来的。还会怕几个灾民。
到了目的地,巡视过程,看着周围的屋子成了残墙断埂,周边不时传来求救与哭声,百姓居无定所,流离街头,年轻点的,还能在废墟旁边搭个棚子,年纪老迈的,只好坐在那里,看着老天发呆,好象看看老天能不能开眼,把失去的家园跟亲人还回给他们。听着马蹄声,一些人转过头看了一眼,那眼里,是木然,更是绝望。
“怎么回事?朝廷下达的粥场呢?”转溜了半天,才看见粥场。在粥场前面稀稀松松排队的没几个人,但拿着碗到处乞讨的却是大有人在。这些人都是瘦骨嶙峋,满是菜色。
见着郑王一行人过来,那些饥民都围了上来。求着给点赏钱,给点赏钱吧!救命,救命,好不凄惨。
一行人向着粥场走去,看见粥都能把人影照出来,里面的米饭可以用数个清楚。郑王脸色阴沉阴沉的。
“竟然以清水代粥,真是该杀”郑王怒容满面。
“王爷,这河南总督马天奎是止亲王的人,巡抚袁钒是淳王爷的人,布政史陆河是赵王的人。这里面,水可深着,我们得小心从事”沈涧有些担心地说着。毕竟,一下牵扯了出了三位王爷,这后面,一不当心,就得被他们抓了把柄。更或者,给他们救灾之中添乱。
“本王不管他什么人,要是胆敢阻止,本王全把他们送到大牢里去”郑王彻底愤怒了。
皇宫,养和殿
“怎么了,丫头,让你陪着朕,好象不怎么高兴的样子。”皇帝看着温婉,愁眉苦脸的样子,呵呵笑着问道。灾银有了着落,郑王的办事能力,皇帝还是信得过的。所以这会,皇帝心情很不错。
温婉笔画着,哆拉着脸。在这里,礼数真的很多,好麻烦。她是真不喜欢进宫,宁愿窝在这里家里。可是皇帝有圣旨。不能不来啊。咳,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进宫呢,这里有什么好,一点都不自在。
“哈哈,你是说,宫里规矩太多,弄得你不自在,习惯了就好。习惯了就不觉得了。”温婉听了很失望,还以为会给自己特权,让自己免除那一堆杂礼。
皇帝外公真真的小气。封地也不让她去,给个小小特权也没有,哼,这次真是亏大发了。花了那么多钱,给自己找罪受,温婉陷入深深的后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