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番外4

第六卷 故土不离

不等卢栩去击鼓鸣冤,提前拿到成绩的姜濯已经率先闹起来了。

他要看卢舟的卷子。

要看前十的卷子。

还要让每一个给卢舟写了评语的考官仔细给他对比对比,讲解讲解,他们的评分标准是什么,他们的打分原则是什么。

十八名考官苦笑。

能是什么呢?

最大原因是避嫌。

卢舟和太子关系太亲密,若是他名次太好,必难服众。

今年原本定的考官是在礼部当值的贺承业,但贺承业做过卢舟的老师,主动避嫌。

贺承业都避嫌了,其他与颜君齐有交情的,或与太子关系紧密的,也都纷纷避嫌。

剩下的考官一时摸不准该按什么标准打分,第一个人出于谨慎,给卢舟打了一个不上不下的评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个人的评判标准难免会有主观,就是状元也不见得能让所有考官都给高分,给卢舟打个不上不下的评分,原本也挑不出错。

不过他们没想到,一个人这么干,两个人这么干,原本拿不定主意的人一看,也这么干。

结果不知是出于默契,还是出于什么原因,等卢舟的卷子转了一圈,得的几乎全是中等和中上的评语。

反倒是最后阅卷的主考官给他的评分高一些。

不过大岐阅卷标准为了公正,要综合所有考官的评分,即便是主考官也不能一个人一锤定音,最后还是得综合取成绩。

一汇总,卢舟可不就得了个不上不下的名次。

但这怎么能和太子说呢?

他们委婉地支支吾吾,各自都很有道理,但太子根本就不接受他们的这份“为太子着想”的体贴。

他不但拿走了卷子闹到庆文帝面前,还要求作废整场成绩,换考官重新评阅,早朝时更是高喊着举贤不避亲,把所有考官全部弹劾了一遍。

阴阳怪气间,还无意把向来是避亲的贺太师给阴阳进去了,替他考了状元却多年打杂,如今还只能在礼部混的姑丈贺承业,还有贺家其他子弟们好喊了一阵委屈。

他斥责这群考官们沽名钓誉自私自利耽误大岐的人才。

太子早朝一顿无差别乱杀,搞得原本打瞌睡凑数的勋贵们纷纷加入看热闹行列。

哇哦!

好爽!

平时骂他们的人正在被骂。

还是一群!

他们有心替太子吆喝几声,好杀一杀这群日益放肆的文官们的锐气。

但是吧……

太子挺的这个人,他哥哥又和他们十分过不去。

如今大岐虽然局部还有战乱,偶尔也有天灾人祸,但总体上而言,风调雨顺,河清海晏,连西边的邻国瞎蹦跶,都被雷厉风行地按住了。

他们不知不觉间,大岐国力渐渐恢复了。

国库有钱了。

皇家私库有钱了。

弘安帝、庆文帝连续地轻徭薄赋,各地的粮仓竟然还渐渐满了。

勋贵们不知不觉间发现,战时最紧俏的粮食不再紧俏了,他们最赚钱的生意,不好干了。

放眼望去,整个大岐还大片缺粮的,只剩下西北两个郡和关外的一大片。

而这些从前他们嫌穷嫌荒嫌远根本瞧不上的地方,这几年竟然悄然被以卢栩为首的本地商队霸占。

这个卢栩,也不知道使了什么邪术,周边几郡的商户都对他马首是瞻,一个个跟土匪似的,又横又愣,他们派过去的商队根本就打不进去。

他们也参了,也告了。

可那个狡猾的皇商名义上没有限制任何商人,还欢迎他们出关。

可若按照他们制定的那一堆规则,填写那一堆东西,他们得交多少税?

他们傻吗?

粮食那么沉,大老远的弄过去,赚不到钱谁干?!

他们打听过了,关外的粮食主要靠睿王从京城周边买了再走驿站送出关呢。

他们骂骂咧咧,好个姓卢的,真不是东西,他用驿站不掏钱,弄过去粮食还卖低价,忽悠他们弄粮食过去,卖不上价不是坑他们呢?

他们一商量,联合起来全不往西北卖粮,他们倒要看看没了供给,姓卢的怎么办!

他们联合好了,睿王从京城四周和附近的郡县全买不到粮。

想从某些勋爵封地买,他们按照商量好的齐齐报高价。

起初他们以为姓卢的早晚得服软,不料等啊等,等啊等。

睿王、姓卢的,竟然都没认输认怂。

他们再一打听,好么,姓卢的竟然从老家买粮食了!

隆兴郡那群穷鬼傻帽土包子,千里迢迢送粮食出关?!

等他们回过神儿来,不但隆兴郡,附近好几个郡的百姓都开始往关外和西北卖粮。

从前商路难走,路上也不安全。

如今商路来往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卖粮去关外,还不用改户籍,不用额外交商税,连过关的费用定北郡都给他们报销。

到了关外,定北郡官府还在各县组织蛮人和他们进行贸易,又是联系虎贲军护送,又是安排驿站,又是给安排翻译的,那叫一个方便。

他们卖完粮食货物,买完牲口、皮毛,还能再买些只有定北郡有的粗盐。

到了深秋冬天,因为路途辛苦,像北庭县那样有钱的衙门,还会给行商免费供热汤,县城的工坊还会送他们些优惠券。

别说为利而动的商人,农闲时连农户们都想呼朋唤友结伴出关。

不说别的,从关外买牲口便宜啊!

除了牛,军马营淘汰的马匹,有一部分会放入牲口市场,价格比关内可划算太多了。

勋贵们不知道他们拿捏卢栩不成,反而让出了巨大的市场,等他们回过神来再去找睿王买他们的粮食,睿王为难地摇摇头,表示不需要了。

睿王一摊手:“西北又穷人又少,蛮子还不懂咱们大岐粮食的好处,不爱买,光从隆兴郡和北边那几个郡买粮,他们已经要吃不完了。”

勋贵们气得想打人,忽悠鬼呢!

他们都知道如今蛮子也会烙饼、煮面、包饺子了,听说还有人特别喜欢吃米饭。

可他们又不敢打睿王。

从前睿王怕弘安帝,做事多少要点儿脸,如今他的亲亲侄儿当了皇帝,睿王那叫一个摆烂不要脸。

参他?随便。

他辩驳超过三句话都算他输。

他一不高兴就说自己年纪大了,腰酸背痛腿抽筋,不是那儿疼,就是这儿不得劲,不来了。

早朝随便骂,反正他听不见。

庆文帝呢,对这从小就要好的皇叔那叫一个纵容。

别人前脚参睿王,他后脚就往睿王府里派太医送补品,还总是为难地劝内阁和朝臣,他叔叔能有什么私心呢?

不就是性格纨绔了点儿,人跳脱了点儿,一没违法乱纪,二没欺男霸女,什么坑点钱,骂骂人,他叔叔都是无心的,差不多行了,那毕竟是他亲叔叔。

满朝文武:“……”

反正除非睿王想造反自己当皇帝,否则庆文帝直接装瞎装傻。

可睿王都没孩子,他造反个屁!

别说庆文帝不能信,他们自己都不信。

勋贵们一瞧,连文官都参不动,日益没有话语权的他们说什么就更跟放屁一样了。

整个大岐还能治治睿王的,就剩下范大将军和贺太师。

可贺太师老奸巨猾,他们使唤不了。

范大将军自从弘安帝去了,就开始深居简出,自己上朝还不如睿王频繁。

烦啊……

好不容易这小子入关来京城了,好不容易到他们地盘了,好不容易能落井下石了……

怎么就突然要进行在太子和文官间、文官和姓卢的间的艰难选择呢?

选择帮文官吧,他们好像很傻缺。

选择帮太子吧,那不等于帮姓卢的?

怎么就这么别扭呢?!

他们迷茫、走神地看完整场热闹,他们好脾气的陛下竟然被太子说服,还让太子来主导,亲自组织人手重新阅卷。

朝堂震惊。

考生震惊。

京城震惊。

其他地方因为远,还在震惊的路上。

姜濯组织人手的唯一标准,公正。

他兴师动众从各大衙门召集了五十人重新评阅。

这五十人关系错综复杂,不少人还有仇有怨有过节,让他们来评阅,别说齐心协力帮某个考生作弊了,要不是太子全程都在,他们说不了三句话,都得吵起来打起来。

这还不够,姜濯还灵机一动,从御林军召集了会写字的士兵誊抄试卷。

卷子打乱,重新编号,考官们只能看到号码,看不到考生字迹,看不到考生信息。

评阅完毕后,卢舟名次飞跃到前三。

姜濯对比了两次的名单,凡是两次中有一次能得贡生名次的考生,全都要再加试重考一遍。

那些第一次落榜,第二次入选的考生感到人生大起大落,感激涕零,真情实感地跪谢太子、庆文帝给他们第二次机会。

而第一次入选的考生,则不免茫然。

好在庆文帝为安抚考生,宣布加试录入贡生将不限名额,只要才学够,便都可参加殿试。

整个京城都热闹起来了。

从大岐开国起还没见过这种热闹!

重获了机会的考生尤其的精神抖擞,决心放手一搏。

加试的考题这次由庆文帝和贺太师重新拟定,姜濯以太子身份亲自监考。

这次考试的卷子也全都打乱顺序,由御林军先誊抄编号,抄完再阅。

因誊抄需要时间,等待成绩的时间变得无比漫长。

姜濯作为监督的副考官,他虽不参与阅卷,但要监督全程,从考完就没再露面。

卢栩瞧着姜濯一时半会儿也出不来,提议去爬爬山。

卢舟考了两场,也累了,去外面散散心不错。

卢舟想想也好,还叫上了米添。

这次去的,还是上次他和颜君齐带卢舟去的那个小山头,他们照旧买了那个小摊子的茶叶。

卢栩尝过,还是和从前一样的苦,他一口气买了十斤,准备弄回去捐给他们北庭县书院——

打骂学生是不提倡的,谁上课打瞌睡,赏他一杯!

作者有话说:

感谢每个支持正版的小天使!爱你们,mua~~

————

合格的教导主任,旅游出差,时时刻刻,不忘学生。

学生:吐了!

御林军:殿下,咱们花点钱,雇一批抄书的吧!

阅卷考官:臣附议,要字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