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黄显声

第二卷 西北王

西北军在民国二十年10月2日的空袭仿佛是在平静的水面上砸进一块巨大的石头,顿时掀起了无数的波澜。

一方面全国各抗日团体无不为西北军的战绩呐喊叫好,而另一方面南京连发三封电报要求西北克制。

日本人也大造谣言,说西北的轰炸无甚战果,不过战场的形势却立刻发生了变化,日机被迫暂时停止了对锦州的轰炸,改为先全力解决北线问题,然后再掉头南下。

不过东北事变的另一个主角东北军方面却保持了出人意料的缄默,倒是让国内各派和西方评论家们对此颇为摸不着头脑。

当然西北的胜利也迫使南京发出了一些高调,蒋中正在国父纪念周上公开表示,至公法公然不能维持(中日和平)之时,决不惜任何牺牲以保衞国家。

而粤方也对前次镇压反日游行造成的死难学生和市民进行了抚恤,一时间看起来国内形势正在向好的一面发展。

然而10月4日吉林沦陷,10月6日通榆沦陷,7日洮南沦陷,日军步步进逼,战火随即在黑龙江的土地上被点燃了。

“警钟兄。”

作为涅巢计划第三阶段的一部分,发动东北义勇军抗日就成为了最关键的部分,西北自然没有这个名义,但有人有,作为辽宁省警务处处长并协助辽宁省代理省主席米春霖主持军务的黄显声就是西北合作的最佳对象之一。

“军火的事你放心,我们已经从西北方面紧急订购了二千杆步枪和四十挺捷克式轻机关枪。”

当然交际处是不可能直接出面跟这个张学良的爱将打交道的,不过高崇民、阎宝航、车向臣、卢广绩等人组织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却是一个很好的招牌。

“另外军费你也不用担心,我们已经筹到了二十万。”

“健国兄。”

黄显声正为军火和军费头疼呢,要知道为扩大抗日武装,辽宁省警务处特别制订了编委方案,规定凡举义抗日率武装百人来投者可授上尉军衔,领来骑兵250人或步兵500人者当任少校营长,领来500骑兵或步兵1000人以上者当任上校团长。

虽说这一来兵源是解决了,可是总不见的让人手无寸铁喝着西北风抗日吧。

“国家一定会记住你们的义举的。”

黄显声紧紧抓住高崇民的手大力的握了握。

“将来光复沈阳,我一定请示少帅给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金匾表彰!”

“表彰什么都不要说了,都是中国人,都是东北人。哪有看着国土沦丧而不尽力的。”

高崇民摇摇头。

“不过警钟兄,有句话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黄显声自是表示愿意侧耳倾听。

“除了整编骑兵总队和公安总队外,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的大旗也不能丢啊!”

“这个我自然明白。”

既然高崇民问到,黄显声自然是把自己的方略摆了出来。

“我已经委任项青山为第一路司令,委任老北风张海天为第二路司令,委任盖中华为第三路司令,让他们在日军后方活动破坏桥梁和路段,阻挡进犯日军。”

“这就好啊!”

高崇民大喜过望,不过随即他又提出一个新的建议。

“警钟兄,现在辽西当面之敌为日寇第四混成旅团。要是咱们可以集中力量打垮这支倭寇部队结果会怎么样?”

高崇民一副斗志激昂的样子。

“警钟兄,我想战局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变化。”

“打垮日本人一个旅团?”

黄显声张大了嘴,这个老兄还真敢想。

“健国兄,就怕我没有这么大的力量。”

事实上要是在锦州一带的近二十万东北军齐装上阵的话,打垮一个日军旅团,甚至打败一个日军师团都是有可能的,但这也只是有可能。

一来小日本可不会干等着你来打他,二来其他部队也不会听自己的,单凭这三万不到的游杂部队,对付一个旅团的日本人,那不是送死嘛。

“不过我可以试试。”

黄显声不想让这位热血的爱国者失望,于是只是勉强的说着。

“或可以将第四旅团逼出辽西。”

“逼出辽西?”

高崇民诧异的看着黄显声。

“东北军有那么多部队在锦州,为什么一个日本旅团都无法对付,咱们也有飞机大炮,难道几十万军队都不是爷们?连一个旅团都对付不了,还怎么收复沈阳,怎么迫使日本人放弃对东三省的野心。”

“飞机大炮?”

黄显声苦笑一声。

“我可指挥不动啊,至于是不是爷们。”

黄显声摇摇头。

“光靠咱们是不能跟日本人对抗的。”

这已经是东北高层的统一认识了。

要知道一开始张学良对日本抱有幻想,以为西北耸人听闻将只是一些关东军下层军官的盲动渲染成整个日本陆军的行动。

不过是为了试图让东北的注意力从华北移开,并以为有了三十几万大军的震慑足可以遏止关东军的小动作,从某种说是犯了轻敌的错误。

而接下来的事情证实了东北事变是日本军部的一致行动,这又让张学良和周边的人感到了莫名恐慌,觉得以东北的力量根本对付不了凶残的敌寇,这又犯了夸大敌人力量的错误。

而后一个错误比前一个错误更致命,以至于东北军高层认为没有举国一致是根本对付不了日本人的侵略,而为了避免战事的扩大,所以宁可让二十万大军坐在锦州观战也不敢东进一步驱逐倭寇收复山河。

“现在咱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拖延时日,让国联证实了日本人的侵略事实后对日本进行制裁,以迫使日本放弃对东三省的野心。”

“你们!少帅!唉!”

高崇民的满腔愤怒只能化作一声叹息。

“可怜的东北父老乡亲,也不知道还要在日本人的铁蹄下煎熬多少时日。”

“健国兄,不要这样。”

黄显声歉意的看着悲从心来的高崇民。

“少帅也没说不抵抗了,现在秀芳兄不是在黑龙江领导抗敌嘛?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不也在哈尔滨坚持吗?我这边不也在着手敌后义勇军的工作嘛?我想若是条件允许,我们还是可以尝试一下将日本人逼出辽西的。”

“那你要什么条件,飞机大炮?”

既然消灭日寇一个旅团已经不可能了,高崇民只得退而求其次。

“好,大炮我想办法给你买,飞机?”

飞机就麻烦了,东北航空队也不是高崇民可以指挥得动的,不过幸好还有一个选择。

“飞机我想办法替你联络西北飞行队。”

“西北飞行队?”

黄显声眉头一挑,少帅正为这支不请自来的队伍头疼呢,自己再跟他们搭上关系,这是不是有点背主的嫌疑?“好!”

然而看到高崇民殷切的目光,到嘴的话也变了。

“一切就仰仗健国兄从中协调了。”

宁粤和谈陷入僵局之后,李宗仁、陈济棠惟恐在沪代表退让,于是电令在沪代表在“请蒋下野”和“改组南京政府”等两个条件上一条也不能更变。

是时,粤方主要政治人物古应芬在广州病逝,李、陈便趁机电请胡汉民回粤主持国府。

李宗仁派人专程北上与李济深联系,望李也能回粤共商大计。

李、陈等还下令增兵赣、粤边界,白崇禧从广州返回广西作军事准备,做好了一旦不谐就武力逼宫的准备。

蒋介石采用以拉为攻,分化粤方。

他派宋子文、陈立夫、吴铁城、程沧波、吴开先等在上海和平会议期间,进行分化阴谋,暗中进行拉汪活动。

汪兆铭、胡汉民原本就有矛盾,汪兆铭在国内找不到托身之所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广州非常会议的机会,便跑去参加,佔着胡汉民被软禁的光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他态度坚决,对人说:“过去我和胡先生的不和,都是上了蒋介石的当。

蒋之所以能专横跋扈,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团结。

这回反蒋,一定要合作到底,即使万一失败了去跳海,也要大家抱在一起去跳。”

但是,陈济棠亲胡拒汪。

他欢迎汪个人带些中层干部进广东,而坚决排拒汪派大将陈公博等人加入。

汪精衞把这种做法叫作“去皮存骨”对陈济棠很不满,宋子文便暗中拉汪,对汪说:“广东要汪先生是只要骨头不要皮,我们南京要汪先生是连皮带骨头一起要。”

此话对汪派的煽动性很大。

汪派大将顾孟余说:“我们与其受地方小军阀的气,不如投降中央大军阀。”

这个时候,宋子文又给了汪精衞一笔钱。

就这样,汪精衞权衡利弊之后,就被蒋介石拉了过去。

以后,汪精衞称病入院,既不参加和谈会议,也拒不见客。

胡走,汪病,于是剩下的粤方代表也不再坚持要蒋下野。

就这样到了10月17日,双方勉强达成协议:由南京中央和广州非常会议分别召开国民党四全大会,四届中央由宁、粤双方分别推举产生;南京政府改组后,广州政府即取消。

上海和会草草收场,使陈济棠对和谈结果极不满意,尤其对协议的“广州政府着即取消”更不情愿。

加上以往对汪派不满,乃向回粤汇报代表提出质问,以“为什么没有实现请蒋下野”为由,指斥汪派出卖了非常会议。

就这样,在宁粤分立当中,原属粤派的胡、汪也矛盾重重了。

而在这种争权夺利的环境中,收复东北和抗日自强已经成为一种口头上的廉价宣传,谁都可以拿来攻击对手,可关于东三省民众的死活和东三省的归属却根本没有人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