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再见蒋(下)

第二卷 西北王

“志翔兄倒是好算计,只是答应了半个条件,就想把贵州也要了去。”

蒋中正虽然语气听上去还是很平静,但任何人都听得出其中蕴含着的那股深沉的怒意。

“难道,志翔兄就根本不怕中央对西北采取措施嘛?”

“介石兄可知道志翔此去欧美受到怎么样的欢迎嘛?”

戴季良明知故问着。

“当然是有些破格,但是他们敬重的不是我戴某人,而是几十万能跟赤俄真枪实弹做一场的西北军。”

对于威胁,戴季良向来强硬。

“再说了,中央对西北采取措施,无非是对付李济深、胡汉民的老一套。”

戴季良冷笑着。

“可惜啊,我在出洋的时候留下一道密令,只要西北跟我十天之内失去联系,这道密令就会被参谋署、军政署联合取出,介石兄不想知道这道密令是写的什么嘛?”

戴季良反问着,随后又自问自答着。

“我西北的体制跟其他人不同,甚至可以说比中央军还要国家化。只要得到我的授权,接班人自然有权力接掌一切,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是做给下面看,这继任的西北军总司令也要跟南京再做一场,介石兄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戴季良似笑非笑的看着蒋中正。

“恐怕到时候南京可就要自食其果喽!”

“至于我的家庭。”

戴季良继续着。

“我一早也准备了后路,几百万也够他们吃用一辈子的了,再加上我的子弟中只有一个上校阶级的,根本成不了继任者的威胁,反而还会得到优待。”

看着蒋中正越来越差的脸色,戴季良笑得更加放肆了。

“介石兄是不是很失望呢?”

“好了,说正事吧。”

戴季良抢在蒋中正彻底爆发之前,突然冒出这么一句,一下子让蒋中正把火硬憋了回去。

“介石兄既然事实上坐在这个最高领袖的位置上,就应该清楚,日本现在对中国的政策是蚕食,天羽英二的天羽声明已经完全坐实了日本人的野心。”

戴季良突然冒出来一段日语,果然带歪了蒋中正的思路。

“我刚才说了,列强是只看实力不看地位的,中央军要是不行,洋人自然不会高看中央政府一眼,国联也至多口头上谴责日本人一番,却根本伤不了日本人的筋骨。

那咱们该怎么办呢?只有整军而已。

西北军已经开始重编了,就不知道塞克特的德械师中央最终能整编出多少个呢?”

“计划是分批完成60个。”

所谓60个整编师计划是由第四任德国军事总顾问、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上将在协助中国整军建军时提交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中的内容。

塞克特提出了以南京政府有限的物力财力,先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小型核心示范武装,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国的60个师的整编计划。

他认为中国有这样的60个师的精锐常备军就足以应付各种状况了,这就是南京在30年代中念兹在兹的60个整编师方案的来源,不过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因此,蒋中正不认为戴季良知道有什么问题。

“但是由于中央财力有限,因此,只能预备在明年进行十个师的整编,并计划年底先行20个师的整理。”

所谓整理师是指未轮到编组部队根据1932年6月军委会颁佈的《陆军师暂行编制表》的四团制师为标准进行整理,故名整理师。

这种师编制为两旅四团,师直属骑兵连1个、炮兵1个团,工兵、通讯、辎重各1个营、衞生队1个、特务连1个。

“也就是说现在只有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和87、88两个师是全编的。”

对于蒋中正话中的避实就虚,戴季良颇不以为然。

“其他的部队还要等德国人的装具是吧?”

蒋中正迟疑着点点头。

“105公厘德造重炮西北自己能造,不过数量有限,是不可能卖给中央的。”

戴季良这话看似平淡,实则是威慑也是炫耀。

“37公厘战防炮西北也刚刚引进,一时间也无法仿制,不过,德造1924步枪的旧款(98式步枪)、20公厘机关炮、47公厘战防/步兵炮、82公厘迫击炮,以及75公厘法兰西小姐,西北已经制造了多年了,只要中央能以现洋支付,西北可以供应一部分以帮助及早建立德械师。”

“志翔兄此言当真?”

蒋中正闻言一愣,要知道接受了蓉厂、德厂、巩厂和太原兵工厂的西北是中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目前也只有西北能大规模生产各型火炮,但戴季良真的是为了帮助中央对抗日本人嘛?蒋中正一时间想不明白戴季良的用意,但这并不妨碍他理解为这是戴季良交换的条件。

“介石兄以为我有必要欺骗你吗?”

戴季良好整以暇的回答着。

“当下几乎国内各派在灵宝都有采买军火的使者,即便中央军不买,西北也有足够的买家。”

这话说得硬气,但却是大实话,千金散尽还复来,但军火这玩意并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你有钱还要别人肯卖给你才是。

“再有,若是中央可以用外汇支付的话,就连西北最新生产的各型飞机和战车也不是不可以卖的。”

“飞机和战车!”

西北的飞机可是赫赫有名的,几次对日作战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再加上在对俄作战中的战报宣扬,以至于国人都对这支强大的银鹰高看一眼。

至于战车,蒋中正通过戴笠也了解到,目前东北军的战车部队完全换装了西北赠送的菲亚特战车,既然西北已经慷慨到赠送战车的地步,想来自己能生产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此事再议。”

蒋中正一时间也无法作出决断,是不是要接过戴季良的绣球,因此,他只能暂时敷衍着。

“不过,志翔兄既然有心,那么一切也就好商量了。”

“是啊,好商量。”

戴季良了然的靠向椅背。

“日本既然采用的是蚕食政策,一两年内固然是暂时不虞其再有什么非分之想的,但是中央可不要再三讨论,坐失整军的良机啊!”

“志翔兄多虑了。”

蒋中正尴尬的笑了笑。

忽然他又想到一个问题。

“对于中央任命汉卿为鄂豫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一事,不知道志翔是如何看待的?”

蒋中正的目的还是很明确的,他绝不想让东北军最后和西北军融为一体。

“还在意大利的时候,西北转给我一封杨虎城的电报。”

戴季良爆着子虚乌有的料。

“在电报中他问我,一旦东北军到了鄂豫,他该如何自处,我当即回复他,安心做省主席、耐心听调遣,不知道,介石兄对我这个答覆满意与否啊?”

这些地方实力派!蒋中正心中大恨,一涉及到自己的地盘就有如红了眼的恶狗,不过,此时,他不能在戴季良面前多说什么,有道是多说多错,万一被戴季良抓到隻言词组,再添油加醋传到杨虎城耳里,那就彻底把对方给逼到戴季良怀里了。

“其实一个区区鄂豫皖剿总副司令又怎么能和汉卿的地位相称呢?”

蒋中正皮笑肉不笑的解说着。

“若不是汉卿的东北军不适宜南方的气候,我还真想让汉卿到南昌来帮我呢,这个杨虎城,还是格局太小了。”

“杨虎城这个人我熟悉。”

戴季良自是也明白蒋中正在传递什么消息。

“当年还跟他、跟胡景翼打过几回,作为杂牌能在冯焕章手下熬到现在的地位,已经很不容易了,自是说什么也容不能再失去的。”

戴季良婉转的提醒蒋中正,动了杨虎城,可就让冯玉祥的旧部人人自危了。

“再说了,杨虎城还是对河南省务作出刷新的,目前光烟草一项,每年西北就从河南进口的160万元以上,等米下锅养活他两个军十万弟兄的杨虎城,自是要着紧一点的。”

“志翔兄这是悲天悯人呢,什么人都要说几句好话。”

蒋中正哑然失笑,不过,这多半是装出来的,其实若戴季良不说,他也就听过算了,毕竟现在河南剿赤还是蛮积极的,然而十万大军这个数字一出,他顿时警觉了起来,要知道杨虎城当年出任省主席的时候第17路军才不过万把人,短短四年居然膨胀了十倍,杨虎城要养这么多兵干什么?这一切容不得蒋中正不对杨虎城有了戒心。

“好了,好了,咱们就不提河南了。”

“不提河南,那就说说察哈尔和天津吧。”

戴季良忽而又严肃起来,自南京方面绞杀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之后,曾经被同盟军收复的多伦等地再次落入了日本人之手,日军强迫中国民众悬挂日军和伪满渊国旗帜,大有兼并多伦的架势,而在天津郊外的八里台强占民田,擅筑飞机场,严重威胁了中国华北驻军的安全。

“中央准备怎么应对?”

“志翔兄,国家的力量尚不充足。”

蒋中正一脸苦涩,所谓内外交困就是这样。

“所以要相信敬之能力争回来。”

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实力不济,否则对于日军明显破坏《塘沽协定》的举动,南京不会不作出反应的。

“要是争不回来呢?”

戴季良摇摇头。

“这个世界是以力服人的,祈求解决不了问题。”

看着蒋中正一副为难的神色,戴季良轻轻的叹了口气。

“既然中央为难,就让傅宜生去办吧,他是察哈尔省主席,守土有责嘛。至于天津。”

日本人有《辛丑条约》为依仗,要让日本人放弃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也只能静观其变了。”

“那就依志翔兄的意思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