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刘端慌了,陈洛面圣
长安的使团抵达胶西国后,当即掀起了一阵旋风。
其中最为激动的,莫过于胶西国相。
天使简直来得太及时了啊!
自己可以侍奉昏庸的君主,大不了辛劳一些,同样可以为百姓谋福祉。
但刘端的本性残暴无道,外加有些神经质。
这样的君主不可能听从臣子的劝谏,稍稍有所逆悖,便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故而胶西国派出亲信,组成使团,向长安上书。
自己则在这些日子里一直称病不朝,惹不起便躲着。
不过主使团被截杀,亲信除了抵达关中后传来过一封书信,便再无消息,这让胶西国相惶惶不可终日。
待听闻朝廷派人专程前来调查,他差点喜极而泣。
自己的上书终于得到回应了吗?
要知道文书里面记载了刘端的那些罪行,其实他并非是想要扳倒对方,那是李序的思路。
作为胶西国相,他也是官场老手。
之所以选择上书举报,主要是为了让天子明白,自己难以与刘端进行配合,暗示将调往他处。
使出这种手段,其实一般会降低自己的印象分,最终只能平调甚至左迁。
可比起性命来说,地位和俸禄稍稍降低,对胶西国相来说真不算什么大事。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一件事,那就是从长安来的使团全副武装地进入了夷安县,连王都高密瞧都不瞧上一眼。
胶西国相想破了脑袋都没想到这是什么情况。
难不成并非自己的文书将天使们引到这里来的?
……
夷安县衙内。
“以上内容我全部说得与事实相符。”庞县尉面色平静道,“事情总的来说,就是这样。”
由长安而来的那些天使,正坐在他的对面。
不过和常规意义上的天子使臣有所差别,这些人个个五大三粗,带着干练的气质,显然并非文官出身。
看来这次调查应该是动真格的啊。庞县尉不由得在心底感慨。
如果朝廷没有非常重视这件事情,那完全没有调动军中官员前来的必要。
毕竟军队属于独立的体系,和常规的文官调查存在差异。
最主要的区别,即是文官探访案件,需要寻求当地官府调动差役帮助,如果中途遇到险情,只能听天由命,但由武将统率的军队,便完全可以独立办案,仅需要去地方官府翻开卷宗,至于办案中有人想要阻挠,他们可以自行解决。
“这样啊。”为首者若有所思,不过啥也没听出来,他扭头询问道,“路公,你怎么看?”
坐在一处不起眼位置的老者,缓缓开口说:“此人并未说谎,而且我观其卷宗……赵将军可否前往旁处一听。”
“可。”赵将军应答。
两人走到门外墙角。
赵将军先行开口,“路公,我借几分薄面将您请来,就是为了不辜负陛下的嘱托,因为办案这事,我是不懂的,而您的能力恐怕整个长安城都鲜有人出其右,所以接下来您说什么就是什么。”
对方作为屈神探的关门弟子,在景帝朝破获了无数大案要案,现在处于半隐退的状态,自己动用了不少人脉关系,才让对方加入到他们这支队伍中来。
他作为武夫,不懂得那些弯弯绕绕,但治军多年,明白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由专业的人去做。
保护证据、证人,抓捕凶手,自己带着那些手下属于专业的,但搜证调查,面前的路老才是这方面的专家。
面对赵将军诚恳的目光,路老沉吟片刻,接着缓缓开口道:“老朽听那庞县尉叙述事情的章法,似我师门中人,但赵将军放心,我不会因此有所偏颇。
老朽分析了他讲述的内容,兼翻阅了一些卷宗,发现这次案件疑难有三处地方,即那些百姓的动机和胶西国的官吏变动。”
“这不是两处地方吗?”虽然不会探案,但赵将军觉得自己的数学没有啥毛病。
“是老夫没说清楚。”路老咳嗽一声,同样是表示对方不要打断自己的思路,接着道,“第一处难以解释的点,是那些百姓最初游行示威的动机。”
他眯了眯眼:“此乃这起事件的整个起源。如果他们没有游行示威,那么胶西王便不会下达强行驱赶的命令。
而且我听说周边的几个郡县同时出现了数起游行,只是处理得较为妥当,没有演化为暴力事件。
但这些游行的产生,难道是巧合吗?”
“我倒觉得可以解释。”赵将军摸了摸下巴,“听说胶西国提前征收刍藁,导致百姓苦不堪言,产生民怨,导致了各地皆出现游行。”
“喔。”路老不置可否。
他从来不相信巧合,所以对任何合理的事情都保持着相当的怀疑。
当然,这并非是说一定存在幕后黑手,亦有可能说是罪在刘端,强行征收赋税,压迫百姓,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
他接着说:“至于第二处难以解释的疑点,即是百姓为何敢冲击县衙,甚至杀死县令。
要知道绝大部分百姓见到差役,心中无可避免会带有畏惧情绪,不敢靠近,只有那些剽悍的凶徒例外。
但要说冲击夷安县衙的那两百多号百姓皆是凶徒,那他们在冲击完县衙,杀死县令后,却没有做更加过分的事情,而是四散离开,这有些不符合常理。”
杀官往往和造反会联系在一起。
当然,单纯的杀官不是没有,可大多属于个人行为。
团伙杀官犯罪之后,似乎他们不造个反,都对不起自己的勇猛。
“这些事情是和本案有关的疑点,至于我查看胶西国这些年的官员变动,发现了一处更加奇怪的疑点。”路老提及此事,压低声音道,“几乎没有一位两千石官员正常调走。”
“嗯?这……”哪怕这位赵将军神经大条,都能够意识到这件事情很不对劲。
两千石的官员职位趋于稳定,一般三五年都不会发生调动更改,但刘端的胶西国已经建国近二十载,几乎没有两千石的官吏正常调走,那就属于相当不正常的事情。
“还请路老指教。”赵将军思索片刻,发现自己虽然知道有问题,但完全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方式,于是选择虚心求教。
“速度收集相关证据,抓捕参与夷安县杀官案的罪犯,哪怕仓促了些,但在三日内必须押送他们离开胶西国,回长安。”路老神色凝重。
前面两处疑点,哪怕背后真有问题,亦只能说明这起案件不简单。
但第三处疑点真被证实了,哪怕自己待在军中,但只要在胶西国地界,都不能确保绝对的安全。
“明白了。”赵将军深吸一口气。
……
高密城。
胶西王宫。
听闻长安有使团进入胶西国内,刘端莫名就感觉到一股烦躁之意。
现在又没有什么节日,亦离年关尚远,自己那位弟弟莫名派人前来,究竟是什么意思?
神经病并非傻子,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便察觉到了不对劲。
但刘端没有轻举妄动。
按照他的计划,是打算在使团进入长安之后,再在宴会上探探那些人的口风,询问对方的调查方向。
若是他们的调查真对自己不利,那便用威逼利诱的手段对付。
听话者用美人黄金收买,不听话者制造些许意外。
等他们回到长安汇报“一切风平浪静”,自己则天高皇帝远,又可以继续逍遥快活。
“如果阿父还在,那该多好啊。”刘端愤愤拍桌。
如果仍是阿父掌权,自己完全只需要在年关之际前去长安,在宫城内痛哭流涕,阿父便会心疼自己。
但现在掌权的是刘彻,他对于自己这个弟弟,完全琢磨不透,且隐隐心有畏惧。
刘端感觉真要是触碰了对方的底线,亲情绝对不能让对方产生分毫犹豫。
正在他打算见招拆招的时候,底下人又送来了另外一则消息。
那些长安而来的使团,仅仅在夷安县进行停留,派人前去周边几个县城走访,便大部队便直接离开,而唯有三人前来高密拜谒。
刘端当即拔剑,将身边的宦者砍了两个,吓得报信的官吏面如土色。
当他气头过去之后,心头就开始害怕起来。
这个糟糕的讯号,代表着一切似乎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不过恐惧过后,冷静下来的刘端,思考起了对策。
疯子和傻子从来不能划等号。
做了这么多年的诸侯,刘端明白权力的运行规律。
在这基本框架下,他知道该如何降低事件的影响力,以保存自己的性命。
深吸一口气,他安安静静地坐在案牍前,开始撰写文书。
纵使这几封信无法做到先于那伙使团抵达长安,但时间不会相差太久。
而使团返回长安,需要层层上报,过程中必然会耽搁时间。
正是有了时间差的存在,刘端便能派人趁机去推动自己安排的计划。
到时候皇帝想要降罪?
哼,绝无可能。
将写毕的帛书卷起,刘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自信的笑容。
……
除了刘端外,整个胶西最慌张者,莫过于胶西国相。
自己原本以为盼来了救命稻草,没想到这根稻草瞬间被风给刮跑了。
当他得知那支使团进入夷安县,待了不到旬日,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离开。
整个人都懵了。
我都想好说辞,该怎么声泪俱下地控诉自己的悲惨遭遇,以换取同情。
结果你告诉我白准备了?
没法演苦情戏的胶西国相,只能继续选择装病。
要知道国事,他不是不想管,而是根本不敢去管。
面对刘端这样的精神病君主,最好的生存方式并非曲意逢迎,去进行吹捧,而是努力降低存在感,让对方完全不记得有自己这么一个人。
自从他称病以来,刘端也没派人来慰问过,这就是起到效果的最好证明。
……
待到出使胶西国的使团进入关中。
刘彻的案牍上,摆放了一封来着胶西国相的文书。
虽然文书落款的日期是近三个月之前,但按照使者自述,他们路上遭遇了数次匪盗截杀,死伤无数,最终才将它送到长安,因此有所延期。
听到这个说法,刘彻简直想笑。
大汉境内哪来的那么多匪盗?
一国国相的使团遇到近十次截杀。
那么天下安有商队敢在九州通行,进行贸易乎?
仔细看完文书的内容,刘彻心里大概有了底。
胶西国相使团途中遇到多波的匪盗,恐怕真不是大汉治安的问题,也不会他们运气太差的缘故,而是另有隐情。
不过在正式早朝前,刘彻先将自己的那两名亲信唤到未央宫内。
“赵大夫、王郎中,这封文书你们看看。”刘彻让侍从把那封胶西国相送来的文书交到两人手中。
哪怕自己在早朝上针对刘端骤然发难,也需要有人配合才行,给他们先透个底,到时候一唱一和,便可以顺利定罪。
而赵绾和王臧看完文书的全部的内容后,脸上都变了颜色。
他们原本以为刘端仅仅只是下达了错误的旨意,导致激起民变,稍稍加以惩戒即可。
但按照文书上的内容来看,刘端这些年内,可以说是为祸胶西,现在才发生民变,恐怕还是因为文景二朝留下的恩泽不薄,让百姓选择相信官府。
“八兄身为诸侯,当为一方官吏之表率,受万民崇敬,没想到居然做出这样的事情,真是让朕失望啊。”刘彻叹了口气。
赵绾和王臧对视一瞬,刹那间便明白其中的意思。
“臣会秉公行事。”两人异口同声道,已经想好在离开未央宫后,该如何起草弹劾胶西王的文书。
见二人领悟,刘彻挥了挥手说:“行了,伱们就做自己的事去吧。”
“唯。”赵绾和王臧应声,行礼退下。
……
等到刘彻派去调查的那支使团正式回到长安,他专门为此将早朝提前了两天举行,并且宣布一并召见胶西国相的使团。
两波使团齐聚议事殿内。
陈洛赫然在列,首次面见这位历史上的汉武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