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造反

第三卷

想到这裏后,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看着刘议潮问道:

“明公,现在吐蕃国内局势如何?”

听到这裏的刘议潮眼底笑意沉浮,和刘议昌对视了一样,看着韩衞笑呵呵说道:

“吐蕃国内形势有些混乱,说来还是要托国师的福了。”

托我的福?难道是因为我打伤了禄东赞那个老银币的缘故……韩衞心中猜测,看向刘议潮问道:

“是和禄东赞有关系?”

刘议潮毫不掩饰眉目间的喜色,连连点头道:

“正是。禄东赞是吐蕃宗教白牦神的最高代言人,于宗教而言,在吐蕃一直是一家独大。可以说就是吐蕃的国教。”

“其他教派虽然垂涎吐蕃的人口、地盘,但始终无法染指。可国师你把禄东赞击败后,白牦神教群龙无首,其他宗教势力趁势崛起,争夺民众信仰。”

“其中最强势的就是拜火教,而拜火教的大穆贝德‘琐亚斯’也趁势从大唐回归,加入争斗,现在吐蕃整个国内的形势一团糟。”

大穆贝德‘琐亚斯’?

李承乾听到这个名字不由小小地激动了一下,身子下意识前探,盯着刘议潮问道:

“明公,我刚才听到你说琐亚斯,他不是拜火教的达斯特瓦尔吗?”

此时韩衞还没有给刘议潮介绍李承干和忠清的身份,刘议潮是懂规矩的人,自然也就没有多问,这会见李承乾问话,客气地回道:

“郎君有所不知,那琐亚斯在长安所用的是个假身份。大穆贝德才是他真实的身份。”

“哦,郭将军给我说了,你们此来不就是要缉拿琐亚斯,替太子殿下申冤吗?”

琐亚斯原来是条大鱼,要是早知道的话,当时在长安就应该把他弄死。早知道,这话好像没有意义,我要是早知道自己会穿越的话,就把现代科技都带回来了,分分钟就可以改变大唐……韩衞收回自己发散的思绪,转而看向李承乾,从眼中询问,要不要透露他真实的身份?

李承乾冲他点头示意,然后看向刘议潮,含蓄说道:

“不瞒明公,我就是李承乾,这是我的随身印章。”

说完,已经从怀里挑出一枚玉石雕刻,晶莹剔透的印章,起身要递给刘议潮。

这话有些突然。

正在端坐的刘议潮吃了一惊,手中茶杯一送,‘啪’的一声落在了面前矮桌之上,滚烫的茶水四溅,落在了他的手背之上。

可他却丝毫没有感觉到痛楚,而是一脸震惊看着李承乾道:

“这……郎君,殿下?这莫不是开玩笑的吧?”

“太子殿下怎么会到我们这穷乡僻壤?”

“不,这是吐蕃人的地盘,殿下怎么敢以身涉险?”

坐在原地没有动,整个人完全石化,更不要说起身去接李承干的印章。

看着语无伦次的刘议潮,李承乾心中也是小小得意,他避开刘议潮桌上的茶水,轻轻把印章放到桌上,微笑说道:

“身份真假,明公一验便知。”

刘议潮这才从震惊中反应过来,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拿起桌上印章打量,只看上面用隶书工工整整的刻着几个小字:

东宫太子李承乾字高明。

刘议潮豁然后退,直接在矮桌后面,五体投地叩拜:

“大唐遗民刘议潮拜见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刘议昌这会也从震惊中反应了过来,随着刘议潮跪下。

李承乾上前一左一右把二人搀扶了起来,淡笑道:

“二位明公起身,此处不是朝堂,没有必要多礼。”

在李承乾再三搀扶下,两人才站起身来,刘议潮随即对刘议昌安排道:

“九郎,去正堂外守着,所有人都不能靠近,违者格杀勿论。”

刘议昌此时脸色已经又恢复了一片冰冷,严峻地冲他点了点头,大踏步出了正堂,守在了外面,警惕地左右观望。

刘议潮把主位让给了李承乾,再次分宾主落座后,这才疑惑地开口问道:

“殿下,要是缉拿琐亚斯,国师一人足矣,为何你还要亲身涉险?”

李承乾脸上闪过一丝尴尬,这才把自己被诬陷和在外游历的事情一一告诉了刘议潮。

随着他的讲述,刘议潮的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不止,等他说完后,刘议潮扼腕叹息:

“原来如此,殿下受苦了。”

"既然如此,我刘议潮无论如何要协助你们缉拿住琐亚斯。"

一旁的韩衞听完这话,却是摇头否定道:

“琐亚斯肯定是要缉拿的,但不是现在。”

“他正和禄东赞争得不可开交,大大削弱了吐蕃的实力,这对大唐是好事,对我们也是好事。我们何苦要急着捉拿他。”

“我倒是有个建议,不知道明公有没有兴趣?”

刘议潮眼神中都是诧异,纳闷地问道:

“什么建议,国师但讲无妨。”

“起义。”韩衞云淡风轻地说道:“趁着吐蕃内乱,明公不妨自力更生,乘势而起。”

“而我和殿下也将鼎力协助,我多少会些道法,你应该知晓。”

“殿下则会给当今陛下说明情况,请他秘密派兵支援。”

一句话石破天惊,就像是一大堆闪电前赴后继劈到了刘议潮僵硬的脸上。

就连正堂外面的刘议昌也听到了这话,被震得目瞪口呆,看向屋内的几人。

李承干没有想到韩衞忽然说出了这话,但他稍微一琢磨,就觉得此事可行。

吐蕃内乱,遗民在此处过得生不如死,刘议潮渴望回到故国,而自己和韩衞则都可以鼎力相助,确保他不会孤军作战。

这事能干!

想到这裏的李承乾整个人不由兴奋了起来,他看着呆若木鸡的刘议潮,情真意切地说道:

“明公,此事可行。我把大唐现在的情况给你说一下。”

“自从我耶耶继位之后,大唐进入了贞观盛世。”

“政治上,陛下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军事上……”

整个大唐,除了李世民之外,没有人比李承乾更了解大唐了。

他从政治、军事、经济、科技、人口、文化各个方面,细致地给刘议潮全部讲述了一遍,这一讲就是一个多时辰。

此时,已经是月上中梢,正堂之中也都已经点起了烛火。

刘议潮听完李承干的讲述,心情激荡不已,沉声对李承乾三人说道:

“殿下、国师,你们今天所说的话,对我来说简直就是醍醐灌顶。”

“只是此事牵涉过大、过多。起义万一失败,我一人死不足惜,但却会连累这满城的汉人百姓。”

“你们且容我思索一夜。”